约70%的前列腺癌发生于外周带。轴面T2WI是主要的扫描层面和诊断图像,正常外周带呈高信号,而癌结节表现为相对低信号,容易辨认。但是,需要与慢性炎症、瘢痕、钙化等造成的低信号鉴别。冠状面T2WI有助于发现前列腺尖部的小肿物和盆腔内的转移淋巴结。另有30%左右的前列腺癌发生于中央腺体,癌灶在T2WI呈较均匀的低信号,如果体积不大,常难以分辨。脂肪抑制T2WI在显示前列腺病变方面与T2WI类似,但发现骨转移瘤更敏感。正常骨髓脂肪的高信号被抑制后,转移病灶呈相对高信号。
平扫T1WI检出前列腺癌灶的作用不大。但它可以清晰显示前列腺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全面评价盆腔情况,包括有无周围结构受侵以及淋巴结肿大。发生盆壁诸骨及腰椎转移时,在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转移瘤表现为低信号结节或肿块病变取代正常的高信号骨髓组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DWI能反映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状态。前列腺发生癌变后,癌细胞分裂快,排列密集,癌组织内水分子运动受限,表观弥散系数(ADC)降低。由于弥散引起的信号衰减减少,癌灶在DWI信号增高。将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可计算ADC值,进行定量分析。对于前列腺尖部和中央区的癌灶,普通T2WI和T1WI不易显示,有时漏诊,而DWI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高。
在前列腺癌与BPH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动态增强T1WI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癌组织的强化时相早于BPH,TIC多呈速升速降或速升缓降型,而BPH多为缓升型。在MRS波谱图中,Cho峰明显升高,且接近或超越Cit峰时,提示前列腺癌可能性,但需与慢性前列腺炎鉴别。
合理应用以上脉冲序列,可以提高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尤其对于早期癌灶和容易漏诊区域的癌灶(图98)。多种成像技术和多个扫描层面联合应用下,完成一例前列腺癌MRI检查的时间约为1小时。临床实践中,各检查单位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检查程序和扫描序列,适当缩短检查时间,以减轻病人痛苦。
图98 前列腺癌在不同MR脉冲序列的表现
男性,65岁。体检发现血清TPSA为7.0 ng/ml。A.横断面脂肪抑制FSE T2WI,前列腺未见明确异常信号病灶;B.DWI显示在中央腺体左前方有一个结节状高信号(箭);C.结节在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T1WI明显强化,呈相对高信号(箭);D.在动态增强延迟期T1WI,结节的异常强化程度较前减弱(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