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相关因素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相关因素

时间:2023-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乙醇与痛风确有密切的关系,乙醇的代谢物乳酸可抑制尿酸排泄,造成高尿酸血症。②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可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功能,尿酸排泄因而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高尿酸血症又可通过尿酸结晶直接沉积于小动脉壁而损害动脉内膜,加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年龄和性别 痛风虽可见于各年龄层,但痛风发病率最高的年龄阶段,男性在50~59岁,而女性通常在50岁以后且绝大部分为绝经期以后,表明痛风是一种老年性疾病。但痛风发病有年轻化趋势,30~40岁的患者不少,20岁左右的患者也有。

2.遗传因素 临床早已确认,痛风是一种与先天性代谢遗传缺陷有关的疾病,其本质是基因突变,且年龄越小的患者,有家族遗传的比例越高。一般认为,痛风患者具有家族史的可达20%~50%。现认为家族遗传引起痛风的主要问题在于两个方面。

(1)嘌呤代谢转换成尿酸的过程中,主要的限速酶出现了功能缺失或异常。如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换酶以及黄嘌呤氧化酶、谷胱甘肽还原酶、葡萄糖-6-磷酸酶等,编码这些蛋白酶的基因出现突变可能是产生家族性痛风的原因之一。

(2)肾近曲小管壁上参与排泄尿酸的尿酸盐转运蛋白的基因呈现多态性或发生突变。

3.饮食因素 虽然高嘌呤饮食不是痛风的病因,但大量吸收嘌呤可使细胞外液尿酸值迅速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痛风急性发作。乙醇与痛风确有密切的关系,乙醇的代谢物乳酸可抑制尿酸排泄,造成高尿酸血症。在酒类中含嘌呤最丰富的是啤酒,还有一观点种认为,饮用像威士忌类含铅的酒,可使痛风的发病危险性增加3倍。

4.体重因素 体重与血尿酸水平明显相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其增加与高尿酸血症有明显关系。原发性痛风患者的平均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7.8%。尽管体重增加虽然并非是痛风发生先兆,但研究证明,青年时期体重增加是临床痛风发生的危险因素,青年时期体重增加越多,痛风发生的危险性越大。这与肥胖可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等有一定关系。

5.疾病因素 高尿酸血症、痛风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关系密切:①肥胖可间接使血尿酸水平升高。②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可抑制尿酸的排泄,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功能,尿酸排泄因而减少,血尿酸水平升高。③长期高血压可使肾小球缺氧,乳酸生成增多,与尿酸竞争排泄;某些利尿药和降血压药物的使用也能使尿酸排出减少。④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患者常较血尿酸正常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更多,诸如偏高的血压、血脂、血糖等。⑤摄入富含三酰甘油的食物,嘌呤合成亢进,尿酸生成增加。

反之,长期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可以沉积在胰岛B细胞中,导致功能受损而引发糖尿病,如过高的血尿酸浓度可损害胰腺B细胞,进而诱发糖尿病。高尿酸血症又可通过尿酸结晶直接沉积于小动脉壁而损害动脉内膜,加重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尿酸血症可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氧化和脂质的过氧化,导致血脂增高。

因此,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和代谢综合征诸多项目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高脂血症

一、脂类的成员

脂类分为真脂和类脂两大类。真脂就是我们常说的脂肪,是脂类的主要部分。脂肪是体内最高效的产热物质,被认为是膳食中“浓缩的能源”。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可供能37.6千焦,相当于蛋白质或葡萄糖的2.25倍,脂肪在供能方面比蛋白质和糖类都优越。此外,脂肪还有供给必需脂肪酸、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保温等功能。类脂结构类似脂肪,主要包括磷脂和类固醇。磷脂不仅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成分,而且对脂肪的吸收和运转以及储存脂肪酸,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胆固醇是体内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尤其是性激素的原料;是合成维生素D的原料;是体内合成胆汁的原料,胆汁的功能是乳化脂肪,促进吸收。

二、血脂是血液中的脂类物质

如果将试管中的新鲜血液静置几分钟,你就会看到血液分为两层,上层是澄清的黄色液体—血浆,下层则是沉淀的血细胞。血浆的90%是水,另外10%是身体细胞生长和健康所需的物质,其中就包括脂类。血脂就是血浆中含有的人体所需的脂质成分,其来源一是体内合成,二是由食物摄取。

血脂也包括脂肪和类脂。脂肪主要是三酰甘油,类脂包括胆固醇、磷脂和糖脂。由于这些脂类物质很难溶于水,不能直接参与血脂代谢,所以不能单独存在于血液中,必须借助于一定的运载工具才能在血液中被转运和利用。在体内,这一任务是由一种蛋白质来完成的,这种蛋白质具有很多功能,但运载脂类是其中最重要的,因此它被称为载脂蛋白,它是血脂的运输工具,可溶于水;脂蛋白是血脂同载脂蛋白相结合的产物,可溶于水,参与脂质代谢。

临床上多是通过测定血液内各种脂蛋白的多少来了解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也可以根据密度的不同将脂蛋白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1.乳糜微粒 是血液中颗粒最大的脂蛋白,由饮食后脂类吸收后形成,含三酰甘油近90%,因而密度极低。正常人空腹12小时后,血液中无乳糜微粒,所以血脂检查中无乳糜微粒这一项。餐后及疾病状态下血液中含有大量乳糜微粒时,血液外观浑浊。将含有乳糜微粒的血液在4℃下静止过夜,乳糜微粒会漂浮到血液表面,状如奶油,此为检查有无乳糜微粒存在的简便方法。乳糜微粒是血液运送饮食中三酰甘油及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2.极低密度脂蛋白 由肝脏合成,其中三酰甘油占55%,胆固醇占20%。极低密度脂蛋白及乳糜微粒因三酰甘油含量高,而被称为富含三酰甘油的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是身体内部产生的三酰甘油的主要形式。

3.低密度脂蛋白 是由极低密度脂蛋白转化而来,其中含胆固醇40%,是血液中含有胆固醇最多的脂蛋白。血液中60%的胆固醇存在于低密度脂蛋白中。低密度脂蛋白是所有血浆脂蛋白中首要的致动脉粥样硬化性脂蛋白。因此,低密度脂蛋白是众多脂蛋白中最应该积极控制的成分。目前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患者都应该尽力将低密度脂蛋白控制在2.6mmol/L以下,以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

4.高密度脂蛋白(HDL) 主要由肝和小肠合成,是颗粒最小的脂蛋白,其中脂质和蛋白质各占50%。它被认为是抗动脉硬化的血浆脂蛋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保护因子。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每增加0.026mmol/L,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性下降2%~3%。因为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不利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防治,所以在调脂治疗时不仅要注意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还要注意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上述脂蛋白当中,常规临床检验中无乳糜微粒存在,极低密度脂蛋白主要反映三酰甘油水平,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反映胆固醇水平。几种脂蛋白之间可根据身体需要及各种脂蛋白数量进行调整,通常不会有单项增加或减少的情况,如单项严重超标即需就医。

三、高脂血症的诊断

正常人血脂水平:血总胆固醇<5.2mmol/L,三酰甘油<1.7mmol/L。血浆中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过正常范围称为高脂血症(高血脂或血脂异常)。脂质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须与蛋白质结合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环中转运,因此高脂血症常也称为高脂蛋白血症。由于认识到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也是一种血脂代谢紊乱,因此称为血脂代谢异常更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血脂代谢紊乱状态。

临床上一般按表型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其中前3种统称为高脂血症,在我国比较多见。据调查,成年人中血TC或TG升高者占10%~20%,甚至儿童中也有近10%者血脂升高,而且高脂血症的发生率还有逐渐上升的趋势。

从实用角度出发,高脂血症可进行简易的临床分型。

高脂血症临床分型

1.高胆固醇血症 正常人的血胆固醇(TC)应低于5.2mmol/L,如超过5.7 mmol/L可诊断为高胆固醇血症,血总胆固醇含量介乎二者之间者为边缘性或临界性升高,也属不正常情况。血总胆固醇升高的确切病因尚不详知。绝大多数患者是胆固醇合成过多或分解代谢过少;有的患者可能因长期大量进食含胆固醇甚多的食物,如肥肉、猪油、动物内脏、贝壳类海鲜等,而使血总胆固醇升高;有的患者发病与家族遗传有关,其家人中多有血胆固醇升高者,而且有的很年轻即发生了冠心病。此外,肥胖、年龄增长(老年)、女性绝经等也与血总胆固醇升高有关。

2.高三酰甘油血症 血TG超过1.7 mmol/L即为本症。其病因也与饮食过量有密切关系,长期进食含脂质和糖类过多的食品、饮酒、吸烟,以及体力活动过少都可引起其发生。甘油三酯明显升高常见于家族遗传性疾病,与遗传基因异常有关,这些患者的血液抽出后,上层往往呈奶油状,下层则浑浊。糖尿病、胆道阻塞等疾患也可促使“继发性高三酰甘油血症”的产生。三酰甘油增高也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患者还同时有VLDL的升高,如果其HDL-C明显降低,更易促发冠心病。

3.混合型高脂血症 血中TC与TG同时升高者即可诊断为本病。其病因也与遗传、饮食或其他疾病有关,由于两种血脂成分均异常,以及HDL-C常常明显降低,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更大。血脂异常确诊后,患者应检查血糖、肝、肾功能和有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并注意尽可能确定有无促发血脂异常的其他疾病,必要时还需化验家族中有关成员的血脂,以便查明病因,为进一步治疗打下基础。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血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1.04mmol/L。此病不仅与基因遗传因素有关,而且与肥胖、少活动的生活方式、吸烟、糖尿病、尿毒症和肾病综合征及一些药物(噻嗪类利尿药、β受体阻滞药、雄激素类固醇、促孕药物如丙丁醇)等因素有关。

四、高脂血症的危害

血脂本来是人体内的必备物质。在通常情况下,血脂在血管内随血液流动,为人体提供能源和发挥生理功能。只有TC、LDL-C、TG过高和(或)HDL-C过低时才变成危害健康的“杀手”。

LDL-C穿过血管上皮细胞,到达血管壁,沉积下来,发生粥样改变就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心脏,就引发冠心病;发生在脑,就会出现脑卒中;如果堵塞眼底血管,将导致视力下降、失明;如果发生在肾脏,就会引起肾动脉硬化、肾衰竭;如果发生在下肢,会出现肢体坏死、溃烂等。此外,高血脂可引发高血压,诱发胆结石、胰腺炎,加重肝炎,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老年痴呆等疾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