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肾病是由于尿酸沉积于肾,对肾组织造成炎症和破坏作用而引起的。尿酸主要沉积在肾小管和肾间质,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萎缩、退化,并损害肾小管的功能。肾间质可出现水肿、炎症反应,久而久之可发生纤维化,临床上称为间质性肾炎。尿酸对肾小球的损害不如肾小管和肾间质,但也可引起肾小球毛细血管和肾小球基膜的炎症,有时可发现肾小球硬化,以致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亦受到损害。痛风性肾病对肾的损害是一个十分缓慢的过程,患者的肾功能可长期维持正常。当病情不断发展,则可出现水肿、少尿、蛋白尿、夜尿增多、高血压、贫血等,提示肾功能受到损害,最后可发展为肾衰竭,约有30%的患者因尿毒症而死亡。
痛风性肾病与痛风性关节炎的严重程度无关,发生率仅次于痛风性关节炎,与病程和治疗有密切关系。
(一)临床表现
痛风性肾病的进展极为缓慢,不少患者病程可长达数十年而无临床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腰痛、水肿:早期患者可有轻度腰痛,为单侧或双侧。40%~45%的患者可出现轻度水肿。②高血压:40%~45%的患者有中度高血压,血压波动于20~24/12~16kPa(150~180/90~120mmHg),用一般降压药可以控制。③蛋白尿:约有85%的痛风患者在出现肾损害之前,往往有持续数年的间断或持续的轻度蛋白尿,尿蛋白不超过(++),很少有大量蛋白尿。④尿pH呈酸性及血尿:痛风患者尿pH多呈持续酸性,促使结石形成。约54%的患者可出现肉眼血尿。⑤肾盂肾炎症状:继发感染,有尿频、尿急、尿痛、菌尿及发热症状。⑥肾衰竭:特别是年轻痛风性肾病者,在肾病5~10年后加重,晚期肾小球功能亦受损,出现肌酐清除率下降,尿素氮上升,患者呈尿毒症临床表现。如早期诊断并给予适当的治疗,肾病变可以减轻或停止发展,这点有别于其他一些不可逆肾病。
根据肾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以将痛风性肾病分为4个阶段。
1.无症状痛风性肾病 痛风症状轻微,很少有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没有痛风性肾病的临床症状,尿常规及各项肾功能检查正常,只有肾活检才能确诊。
2.早期痛风性肾病 部分可有夜尿增多等表现,无明显临床症状。尿常规检查可有微量蛋白尿,呈间歇性。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痛风性肾病的敏感指标就是血和尿中的β2微球蛋白和尿中的微量白蛋白。当尿常规检查尚不能发现蛋白尿时,血或尿中的β2微球蛋白升高,则说明肾小管功能已有障碍。当尿中微量白蛋白测定为阳性时,表明肾小球已有病变。
3.中期痛风性肾病 可有高血压、乏力、腰酸、头晕等症状,可有轻度水肿。尿常规检查可有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异常。肾功能检查提示有轻度至中度肾功能减退,血尿素氮、肌酸、肌酐尚未明显升高。
4.晚期痛风性肾病 明显的水肿、高血压、低蛋白血症,尿量减少。突出表现是肾功能不全加重,尿素氮、肌酐明显升高。30%的患者出现尿毒症。
尿酸和尿素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尿素是哺乳动物将体内的含氮化合物(如摄入的动物性蛋白等),经过代谢和分解以后形成的最终产物。由于它存在于尿液中,所以被称为尿素。在普通膳食时,人体每日排出尿素25~30克,接近尿中总含氮量的87%。尿素是常用于植物的速尿氮肥,此外尿素还有保持水分不流失的作用,能够滋润肌肤,所以常用于护肤品中。
尿酸和尿素的相似点是:二者都是在肝中合成,并且都是代谢的最终产物。
(二)鉴别诊断
痛风性肾病和慢性肾炎,是病因完全不同的两种肾病变,但它们在临床表现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例如两者都可出现水肿、高血压、贫血;尿液检查都可发现蛋白、红细胞及管型等;肾功能都有损害;甚至可以发展成为肾衰竭。实际上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鉴别点如下:①痛风性肾病主要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尤其是体形较胖者。而慢性肾炎则多见于青壮年,老年人很少见。痛风性肾病以男性居多,而慢性肾炎在性别上无明显差异。②痛风性肾病经常有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史,可有皮下痛风结节。慢性肾炎则很少有急性关节炎的发作和皮下结节。③痛风性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肾结石,而且往往是多发或者双肾发生。而慢性肾炎发生肾结石的机会较低。④痛风性肾病患者,肾功能正常时,血尿酸升高,尿中尿酸排出量也可升高。而慢性肾炎患者肾功能正常时,血、尿中的尿酸量处于正常水平。⑤慢性肾炎患者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一些自身免疫异常指标,而痛风性肾病有关指标为正常。
(三)治疗
痛风性肾病如能得到适当治疗,可以逐渐恢复,这一点有别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肾病。影响预后的主要原因是误诊误治,延误治疗时机,致使患者死于肾衰竭。另一方面,当痛风诊断明确后,由于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忽略了对痛风性肾病的治疗。因此,在确诊痛风后即要有预防高尿酸肾病的意识,应予以持续治疗,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297~327µmol/L或以下,并采取多喝水、碱化尿液等尿路调养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