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春天,正当我们准备写这本书的时候,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两件事:一是甲型H1N1流感在全球流行,开始是墨西哥,后来是美国、加拿大,再后来是中国香港、再后来是内地一个又一个城市。进入6月,国际卫生组织将流感的防控等级从5级提高到6级,这是防控流行病的最高级别。大多数流感患者的症状不是很重,整个病死率大约0.1%,但新闻联播中每天报道全球和国内不断增加的病例,开始是1位数,后来是2位数,再后来是3位数,让我们大家感受了一次什么叫“流行病”。另一件事是美国的两个医学学会ACC(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在JAMA和Circulation杂志上发表了更新版的《2009成人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再次强调了心力衰竭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国目前有570万心衰病人,每年需要住院治疗者达110万,每年有1/5诊断为心力衰竭者死亡,与甲型H1N1流感相比,虽然没有被WHO定为“流行病”,但被心血管医学界定为21世纪的“流行病”一点也不过分。面对发病率居高不下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加几乎是必然的。但是,从这些疾病发展到心力衰竭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又是以年甚至以十年计算的。如果我们把心力衰竭的防病知识告诉每一位有可能发生心力衰竭的人和他们的亲属,在日常生活中,把避免发生心力衰竭作为一个目标,或者让每一位已经发生心力衰竭的病人,知道如何避免急性发作,如何延缓心力衰竭的进展,避免死亡提前到来,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2009年美国新版指南不仅沿用了2005年指南关于心力衰竭的分期,把有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A期和没有临床症状的B期继续纳入心力衰竭进行管理,而且特别增加了如何成功地帮助患者出院回家治疗,包括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立即医疗求助的行动方案等内容,说明发达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把心力衰竭的预防和家庭管理作为心力衰竭整个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心力衰竭这个21世纪的“流行病”,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这本书将告诉你,应该怎样准备。
新版的心力衰竭指南吸收了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资料,与ACC/AHA《2005年成人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比较有许多更新之处,主要有下述几点:①新增了一章关于急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处理,包括如何进行病因诊断,如何在住院全程中进行病情评估,如何成功地帮助患者出院回家治疗(如制定新的药物治疗方案,制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立即医疗求助的行动方案)。②更强调了脑钠肽(BNP)和N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的价值,推荐用于呼吸困难而尚未确定是心源性呼吸困难的患者,最后的诊断需结合所有临床资料而非仅凭此单项指标。在病情危急、临床心力衰竭诊断不清患者的诊断及其危险分层中BNP和NT-proBNP均有价值。③更强调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s)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价值,指出:在扩张性心肌病或缺血性心肌病心梗后至少40天、左室射血分数(LVEF)≤3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级、已接受充分规范药物治疗、预期存活功能状态良好且大于1年以上的患者中,推荐应用ICD预防心性猝死以降低总死亡率。在已接受充分规范药物治疗,但仍然LVEF≤35%、窦性节律、NYHAⅢ级或能活动Ⅳ级的患者,若心脏不同步即近期QRS≥120ms则应当接受CRT(联合或不联合ICD)治疗,除非有禁忌证。推荐在有或曾有心力衰竭症状、LVEF减低、曾有心脏停搏、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性室速患者中应用ICD作为二级预防治疗以延长存活时间。④在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药物(包括ACEI和BB)中增加氢氯噻嗪加硝酸异山梨酯联合治疗,因非洲-美洲心力衰竭试验(A-HeFT)研究证实其在NYHAⅢ/Ⅳ级心力衰竭黑人患者有效,在其他患者也可能有效但尚需验证。⑤阐明了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目标,即维持窦性节律或单纯控制心室率。⑥对难治性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不推荐常规间歇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正性肌力药物。
更新的心力衰竭指南再次强调指南只是一种工具,只有结合临床患者实际情况才有可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也就是说指南为我们指出了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向,具体如何进行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