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也称作心功能不全,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指由于心脏吸收血液或泵出血液功能障碍,以致心输出量减少,不足以适应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过程。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阶段都会表现为心力衰竭。正常的心脏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泵一样,每天通过数万次的舒张和收缩将体内的血液泵入到肺循环和体循环中,从而保证我们体内各个器官对氧气的需求。当你被诊断为心衰时,说明心脏弹性下降了(顺应性下降),不能充分地舒张,肺循环或体循环的血液不能正常回流到心脏了,或心脏泵的动力不足,不能正常泵血,因此不能满足身体对血液和氧的需要。2003年我国的一项调查表明,我国55岁以上人群心衰患病率为1.3%。而美国目前有570万心衰患者,而且心衰是65岁以上人群住院的最常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以及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病发病率的上升,我国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和患病人数将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心力衰竭时泵血功能障碍包括两种情况:
1.心肌衰竭 是指原发性心肌肌原纤维收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原发的。如心肌炎时,心肌的变质、渗出或结缔组织增生可使心肌收缩性明显减弱。又如心肌梗死时可因部分心肌坏死而致心肌收缩性减弱等。
2.其他原因所致的心力衰竭 如心脏瓣膜病时,由于心肌负荷过重而发生心肌肥大和心脏扩大,继而心肌收缩性相对不足而导致心力衰竭,此时泵功能障碍是继发的,在除去瓣膜障碍时较易逆转。但心肌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在晚期往往也伴有心肌损害,故在临床上有时两者不易区分。
也有人把心脏受压(如心脏压塞)等原因引起的心脏泵血减少包括在心力衰竭或泵衰竭的概念中。但是,引起心脏泵功能障碍最常见的原因还是心肌收缩性减弱。
心脏泵功能衰竭时,由于心输出量不能与静脉回流相适应,血液在静脉系统中淤积。当心力衰竭呈慢性经过时,往往伴有血容量和组织间液的增多,并出现水肿,临床上曾称之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力衰竭多见于原发性心肌病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如心脏负荷突然加重,也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本质上是相同的,心力衰竭一般是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期,患者有明显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而心功能不全则指病情从轻到重的全过程,包括没有心力衰竭症状的心功能不全代偿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