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心衰治疗手段包括有药物,如利尿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阻滞药、β受体阻滞药、洋地黄等,以及器械辅助治疗和外科手术。
1.利尿药 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作用可靠,不良反应少,在心衰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控制缓解心衰症状立竿见影,在任何一种有效治疗策略中必不可少,是心衰治疗措施的基础。但临床研究证实其仅能缓解症状,并不能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预后。代表药物包括呋塞米、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是心衰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药物,也是循证医学证据非常多的药物。大量大型临床研究证据表明其能够改善心衰预后,也就是说能显著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状况,因此奠定了这类药物在心衰治疗中的一线地位。代表药物包括培哚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雷米普利等。
3.β受体阻滞药 问世于20世纪60年代,由于对心肌收缩力的抑制作用,以往曾被列为心衰治疗的禁忌用药,但随着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其药理作用被重新评估和认识。多项著名研究确立了其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地位,长期β受体阻滞药治疗不仅能改善临床情况、左室功能、心室重塑,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生存率,而且是惟一有效降低心性猝死率的药物。代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
ACEI和β受体阻滞药两类药物在不同国家制定的心衰指南中均被确立为心衰治疗基石药物,是得到充分肯定的最佳联合用药,被公认为“黄金搭档”,两者合用可发挥协同和叠加的有益作用,进一步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症状。
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ARB) 这类药无疑是心血管药物治疗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2002年我国颁布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中,此类药物还未被列为“肯定有效”的药物。此后进一步的研究证实,ARB可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改善预后;且对不能耐受ACEI的患者,ARB可作为一种合理的替代用药,其疗效和ACEI相仿。需注意的是上述研究用药采用的ARB为坎地沙坦和缬沙坦,因此,临床实践中应首选该两类药物。
5.洋地黄类药物 是治疗心衰历史最悠久的药物,作为强心药长期在临床广泛使用。临床研究显示,其主要益处是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减少慢性心衰的住院率,对病死率的影响呈中性,是正性肌力药中惟一的、长期治疗不增加病死率的药物。
6.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 包括β肾上腺素能激动药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以及磷酸二酯酶抑制药米力农等,临床研究证实长期应用有增加病死率的趋势,因此,建议短期或心脏围术期过渡使用。
7.醛固酮拮抗药 有研究证实,醛固酮拮抗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因心衰的住院,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有效降低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代表药物为螺内酯。
8.器械辅助治疗 主要包括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可以有效降低总死亡率、心血管病死亡率和心源性猝死,其应用日趋广泛。
9.心脏移植 主要适用于无其他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度心衰患者,尽管目前还没有对照性研究,但医学界公认对于特定条件的患者而言,与传统治疗相比,它会显著增加生存率、改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手术修补或置换瓣膜仍是瓣膜性心脏病心衰治疗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临床研究结果已经极大改变了心衰的治疗策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部分传统药物进行了重新评估,某些药物甚至出现了戏剧性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更新治疗理念,不要拘泥于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段及措施,要遵循指南,充分应用现有的药物及辅助器械治疗。
但是,目前心衰治疗仍有较多的难题需要面对,如无症状性心衰、舒张性心衰、急性心衰、顽固性心衰的治疗、右心衰竭的诊断与治疗、ACEI+β受体阻滞药之外的药物联合应用、如何选择最佳器械辅助治疗等,需要相应的大型临床研究来进一步回答。另外,新的治疗药物,如神经内分泌调节药包括肾素抑制药、内皮素受体拮抗药、精氨酸加压素(AVP)拮抗药等;新的治疗手段,如细胞治疗、基因疗法及其他的器械辅助治疗仍在不断涌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更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方法供我们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