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特别是老年患者易合并肾功能不全,心衰患者的存活率与肾功能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在增加,在普通人群中心衰的患病率为1.5%~2%,但>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则高达6%~10%。老年人心衰的病死率是一般人群的4~8倍。肾功能不全的心衰患者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其病死率可增加40%~200%。肾小球滤过率(GFR)每下降1ml/min,病死率升高1%。
随着年龄增长,在心肌细胞逐渐萎缩,收缩能力下降,心脏储备功能减退,心脏舒张功能及收缩功能减低的同时,肾小球滤过率和肾有效血流量也在逐渐下降,发生肾功能减低。临床上,心、肾功能恶化常有一些共同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可使心脏和肾脏均发生结构改变及功能变化。心衰时,心排血量减少、体循环肺循环淤血,导致肾灌注不足、血流量减少,引起肾功能减退,出现少尿、蛋白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而肾功能减退引起的贫血、酸中毒、尿毒症代谢产物堆积均对心肌产生毒害作用,抑制心脏功能。这样,心功能、肾功能的减退相互影响,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基础研究还表明,许多神经内分泌异常参与这一过程,包括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炎症系统、一氧化氮、内皮素等。
老年人心衰症状常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化,给及时诊断、治疗造成困难;老年人多器官功能低下,心衰常有多种病因、多种诱因,而且往往有多系统、多器官的疾病相互影响。而当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除了有心、肾的临床表现外,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分泌功能的减退,还可影响药代动力学,使药物治疗量与不良反应剂量接近。药物治疗反应随年龄增加也不同,故治疗较为困难,患者的依从性较差。
在治疗上,必须包括基础疾病的治疗,诱发因素的治疗及心衰与肾功能不全的治疗。首先不需严格限制钠、水摄入,控制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加强利尿药的应用,常需静脉用药,还需要注意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在各种心力衰竭二级预防措施中,β受体阻滞药不会加速肾功能恶化,因此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继续应用。ACEI及ARB是心衰治疗的基石,除能控制高血压、延缓心肌重塑、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危险外,对肾脏来说也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功能恶化。治疗时,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严密监测血钾及肌酐水平,常需与利尿药合用,若肾功能无进行性恶化,则可继续谨慎使用,否则就需停药。血管扩张药主要用于急性失代偿性心衰,有可能改善肾血流,增加灌注。近年来,奈西立肽(人工合成的脑钠肽)由于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排钠、利尿的作用,能改善血流动力学及缓解症状、增加尿量,治疗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可能是较好的选择。
当利尿药疗效不佳,又难以用药物治疗的顽固性水肿的心衰、肾衰患者,就需要血液滤过的方法清除过多的水分,阻断心肾间的恶性循环,改善临床症状、恢复对药物治疗的反应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