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心脏疾病发展到最终阶段,多表现为心力衰竭,此时原发心脏疾病已经很难治愈,无法去除病因,因此心力衰竭也就难以控制,一方面各个脏器组织的供血也就无法保证,从而导致全身各脏器功能不全,出现多脏器衰竭表现,同时心力衰竭导致体循环和(或)肺循环淤血,呼吸困难、水肿等相关症状表现突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这种情形医学上称之为心脏恶液质,此时心脏功能已经无法逆转,而各脏器功能不全的出现又加重了心力衰竭,进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患者年病死率达到50%,甚至高于恶性肿瘤。目前的医学对此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就是心脏移植了,如果是伴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或肺动脉高压造成的心力衰竭终末期患者则需要心肺联合移植。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种心脏疾患治疗手段日新月异,许多原来无法治疗的疾病,如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也可以得到有效治疗,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情况,目前的治疗手段也使其病死率大大降低。许多过去在早期、中期死亡的心脏病患者度过了这些阶段,进入终末期,出现严重心力衰竭。因此,虽然心力衰竭治疗近30年出现巨大的进展,但是其总体发病率、病死率并没有下降,这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医学问题。
由于供体的缺乏,即使在发达国家,心脏移植也不能满足需要。在我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心脏供体更为缺乏。另外,心脏移植高昂的费用也是患者、社会无法承受的。因此,尽可能改善这些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做好临终关怀措施是我国医务人员的主要任务。这就需要加强教育、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治疗的信心和依从性,规范生活方式,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预防各种并发症等。
一般而言,除了积极治疗各种原发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外,患者和亲属还需要避免各种心力衰竭的诱发因素,如防治呼吸道感染、风湿活动、避免过劳、控制心律失常、避免应用抑制心肌收缩力的药物。生活上,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钠盐摄入,减少体内水潴留。
药物治疗方面,需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类药物,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至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作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利尿药也需要长期使用,且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剂量和品种,可联合用药(如螺内酯与噻嗪类利尿药)或静脉短期加强用药。如无禁忌,患者在ACEI和利尿药基础上,均需应用β受体阻滞药,并需要递增至最大耐受量或靶剂量。地高辛适用于心衰伴快速心房颤动的患者以及有症状的心衰患者。
如果条件具备,心脏移植是这些患者最好的选择,在等待供体的阶段,可以采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机械通气、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血液滤过、体外膜肺氧合)、心室辅助装置等作为过渡。另外,终末期心力衰竭的外科技术如心室成形术、部分心室切除矫治术(Batista术)、动力性心肌成形术,应用心肌限制装置(包括Acron心室支持装置和Myosplint装置)的心室几何构型矫治手术等也可以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