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类风湿关节炎也常发生于手指、足趾等小关节,发作时也以疼痛、肿胀、活动障碍等表现为主,病程较久者也会造成关节畸形与关节的损害,在急性发作时又可伴有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故常易与痛风性关节炎混淆,尤其是与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相混淆而造成误诊。临床上我们是怎么鉴别的呢?
(1)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囊炎为特征的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与免疫、感染、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病多见于30岁以上的女性。关节的基本病变是滑膜炎,由急性多次反复发作后转为慢性。最后的结果是关节腔受到破坏、关节面被侵蚀、发生关节纤维化和强直、错位甚至骨化,关节的功能受到严重影响。痛风性关节炎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较肥胖者,部分病人有家族遗传倾向,而类风湿关节炎则无此特点。痛风性关节炎是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类风湿关节炎病人血尿酸正常。
(2)类风湿关节炎大多数为对称性的多关节炎,受累的关节以双手掌指关节及近端指关节为最多见,关节疼痛、肿胀,但表皮极少发红,有明显的晨僵现象。病程较久者,指间关节可呈梭形肿胀。晚期关节周围肌肉出现萎缩、关节畸形,尤其是手指可呈屈曲状,严重影响手的功能,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在关节周围,尤其是关节隆突部位及经常受压处(如肘关节的鹰嘴突)可出现类风湿结节,这种结节性质与痛风结节完全不同。痛风性关节炎首次发作多侵犯单个关节,其中约60%以上病人均侵犯第一跖趾关节、左右不定。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疼痛非常剧烈,病人多不能忍受而呻吟不止、辗转不安、自感患肢无处放置,疼痛呈多样性,有剧烈胀痛、跳痛、撕裂样痛、刀割样痛、火烧感等。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之发热,所以大多数对温度、触摸和震动极为敏感,多数病人喜冷怕热,需将足伸出被子不能覆盖或热敷,而喜用冷敷,重者甚至难以承受被单覆盖。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关节皮肤呈暗红色或青紫色,随着关节炎症状的逐渐缓解,皮肤脱屑,肤色可完全恢复正常,远端手、足发病关节尤为典型;膝、肘等大关节常以肿痛为主,皮肤变化不明显。少数病人病变关节局部的皮肤可出现脱屑和瘙痒,以后逐渐消退而完全恢复,为本病特有的症状,具有特征性意义。痛风每次发作多为单关节或多关节交替发病,呈非对称性。多在夜间或午休后骤然发病,关节红、肿、痛、功能障碍,炎症可在数小时内达到顶峰,这与类风湿关节炎多关节同时发病,呈对称性、发展缓慢容易鉴别。此外,类风湿关节炎尚有关节外的一些表现,例如风湿性血管炎、风湿性心包炎、风湿性胸膜炎等,但很少引起肾脏损伤。
(3)在实验室检查方面,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其血中可以查到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可呈阳性,关节腔滑囊液中无尿酸盐结晶,血尿酸及尿尿酸正常。而痛风性关节炎关节腔滑囊液中有尿酸盐结晶,血尿酸升高。
(4)类风湿关节炎X线片早期可见双手近端关节出现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骨皮质出现细小的囊状骨质糜烂缺损,晚期可见普遍性骨质疏松,关节半脱位,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融合,其骨质穿凿样缺损明显不同于痛风。
(5)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时,用秋水仙碱治疗有明显的效果,而对类风湿关节炎则无效。抗类风湿药物对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有效,对痛风性关节炎无效。
(6)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后即使不做任何治疗,一般平均7天炎症也可自行缓解,但有明显的复发倾向,如不严格降尿酸治疗,还会有类似的急性关节炎发作,且发病间隔时间逐渐缩短,每次发病时间逐渐延长,最后转为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提示:类风湿关节炎与痛风性关节炎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疾病,两者无论是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上,均有明显的不同,但有些不典型的也不容易鉴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