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常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及四肢大关节,四肢末端小关节较少累及,而躯干部位的关节受累则极为少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起病急骤,病人多在午夜因足痛而惊醒,疼痛剧烈似如刀割或咬噬样,稍为活动便疼痛加剧,因而关节活动受限制,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现桃红色,压之可退色,并有压痛。
痹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可分为5型:一是行痹,其痛游走不定,属风邪盛;二是痛痹,其痛剧烈,痛有定处,遇寒则甚,得热则缓,属寒邪盛;三是着痹,其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手足笨重,活动不灵,肌肤麻木不仁,属湿邪盛;四是热痹,其肢体关节肿胀疼痛,肌肤灼热,属热邪盛;五是尪痹,其发病必兼关节剧痛、肿大、僵硬、变形,屈伸受限;久病气血亏虚者,关节酸沉,绵绵而痛,麻木尤甚,并见心悸、四肢乏力。
《丹溪心法》认为:“痛风”乃四肢百节走痛是也,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初期表现在肢体、关节经脉、随后侵蚀筋骨,内损脏腑。出现关节、肌肉红肿热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等。久病则关节肿大、畸形、僵硬、关节周围瘀斑、结节伴内脏虚损表现。
临床上痛风性关节炎常好发于第一跖趾关节及四肢大关节,四肢末端小关节较少累及,而躯干部位的关节受累则极为少见。痛风性关节炎发作起病急骤,病人多在午夜因足痛而惊醒,疼痛剧烈似如刀割或咬噬样,稍为活动便疼痛加剧,因而关节活动受限制,关节及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充血,皮肤呈现桃红色,压之可退色,并有压痛。局部皮肤温度升高,触之有发热感。
提示:“其病昼静而夜发,发即彻髓酸痛不歇,其病如虎之噬”,是中医对痛风形象而生动的描述,其痛如虎咬,故古人也称痛风为白虎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