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治疗是一种物理疗法,又称推拿治疗。是用人体的手或肢体其他部分,按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操作,从而达到调节机体的解剖位置与机能状态,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
一、操作要求
手法是推拿治病的主要手段,其熟练程度及如何适当地运用手法,对治疗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进一步提高疗效,除了辨证确切、认真负责外,在适当的穴位或部位上运用相宜的手法,显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所以手法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所谓“持久”,是指手法能按要求持续运用一定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根据患者体质、病症、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速度不要时快时慢,压力不要时轻时重;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而不浮,重而不滞,用力不可生硬粗暴或用蛮力,变换动作要自然。以上各点是有机联系着的。要熟练掌握各种手法并能在临床上灵活运用,必须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练习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如《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另外,手法在临床应用中,同样要贯彻辨证论治的精神,才能更好地发挥手法的治疗作用。人有老少,体有强弱,证有虚实,治疗部位有大有小,肌肉有厚有薄。因此,手法的选择和力量的运用都必须与之相适应,过之和不及都会影响治疗效果。
二、治疗原理
(一)中医学关于手法的作用原理
手法治疗颈肩腰腿痛已被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手法可以通过外力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通过手的力量和技巧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变化而达到治疗目的。现将手法的治疗作用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舒筋活络、消肿止痛 颈肩腰腿痛无论是急性期或慢性期,肿胀、疼痛往往是其主要症状,损伤后,由于血离经脉,经络受阻,气血流通不畅,从而出现局部肿胀,“不通则痛”而产生疼痛。手法则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和淋巴的循环,加速局部淤血的吸收,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理顺筋络,并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使气血通畅,从而起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作用,这也就是“通则不痛”的道理。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所说:“为肿为痛,宜用按摩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摩其壅聚,以散郁结之肿,其息可愈”。
2.整复错位、调正骨缝 肌肉、肌腱、韧带受外界暴力的作用可以造成纤维撕裂或引起肌腱的滑脱,使所伤之筋离开原来正常的位置,关节在外界暴力的作用下也可以产生微细的错缝或引起关节内软骨板的损伤。正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手法释义中所说:“其中或有筋急而转摇不甚便利,或有筋纵而运动不甚自如,或有骨节间微有错落不合缝者”,从而引起关节活动受限或出现交锁现象,这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筋出槽,骨错缝”。手法可以使损伤的软组织纤维抚顺理直,错缝的关节和软骨板回纳到正常位置。关节的功能活动正常,疼痛就可以缓解或消失。例如腰椎后关节错缝,并使关节囊及邻近的韧带因受牵拉而损伤,用斜扳法或旋转复位法纠正错缝后,疼痛即可以减轻或消失,腰椎功能亦可恢复正常。
3.解除痉挛、放松肌肉 筋伤后所产生的疼痛,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局部软组织痉挛,这虽然是肢体对损伤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妥当,痉挛的组织就有可能刺激神经,加重痉挛。痉挛日久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而加重原有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手法之所以能解除痉挛,放松肌肉,主要是通过手法的镇静作用。其次手法又可以直接作用于痉挛的软组织,使之放松,从而打破和终止疼痛与肌肉、筋脉痉挛的恶性循环,消除肌肉紧张痉挛的病理基础,为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创造良好的条件。
4.松解粘连、滑利关节 急性损伤或慢性损伤的后期,损伤的软组织常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瘢痕化。关节部位的骨折后期也常见到这样的病理变化,使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手法治疗肢体关节功能活动障碍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两方面:一是舒筋手法,即运用手法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加强损伤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二是通过被动运动手法,对关节因粘连而僵硬者,起到松解粘连、滑利关节的作用,对局部软组织变性者,改善局部营养供应、促进新陈代谢。从而使变性的组织逐渐得到改善或恢复。
5.散寒除痹、调和气血 风寒湿邪是筋伤的病因之一,《素问·痹论》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盛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盛者为著痹也。……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手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和血脉而除痹痛的作用。临床上对风寒湿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及关节痛,应用手法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往往能较迅速的获得疗效。
(二)现代医学关于手法作用的原理
现代医学认为通过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在患者体表特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功,这种功是医生根据具体的病情,运用各种手法技巧,所作的有用的功,从而起到纠正解剖位置的作用;这种功也可转换成各种能,并深透到体内,改变其有关的系统内能,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能”可作为信息的载体,向人体某一系统或器官传入信号,起到调整脏腑功能的治疗作用。然而,影响信息传递的主要因素不是载体能量的大小,而是与信号强度和干扰强度的比值有关。当然机体对信息载体的能量大小也有一定的要求,低于阈限的信号就不足以推动系统中的下一环节。
通过现代生理学的研究人们认识到: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通过各种手法的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中医推拿手法治疗的依据之一,是建立在人体生物电、生物力学、生物内能,以及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解剖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古老而又崭新的治疗途径。中医推拿在这方面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如在缺血性心绞痛患者的有关腧穴上,用较轻的按揉法治疗,输入调整信息,可起到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流量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
三、操作注意事项
(1)使用手法前要对病情做充分的了解,必须有明确的诊断,对扭挫伤要了解损伤程度,有无断裂、粘连等情况,这对于手法轻重的选择是很重要的。如有筋的完全断裂伤时不能使用手法,如有粘连时则手法使用要得当,不能生拉硬扳。
(2)使用手法前要对手法的步骤做出计划,对某一种疾病先使用什么手法,后使用什么手法,要做出适当的安排;患者应采用何种体位,是否要助手配合,如何配合,要做出统筹的安排。
(3)使用手法时,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用力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用力要由轻到重。对于急性损伤,局部肿胀严重的患者手法要轻,对于慢性劳损的患者手法可重一些。在施法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表情,询问其自我感觉,随时调整手法强度。
(4)手法操作时动作要求熟练、灵活、敏捷、准确,尽量使患者不受痛苦或少受痛苦。因此对医生要求必须刻苦锻炼功法,提高手法质量,以提高治疗效果。
(5)使用手法时思想要集中,必须聚精会神,从容沉着,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配合,做到让患者放心,减少患者的紧张心情。
(6)使用手法时患者的体位要安排适当,使患者感到舒适,使患部肌肉便于充分放松。医生也要选择适当的位置,以便于手法操作。
(7)使用手法时要注意局部的解剖关系,如了解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以避免手法操作度数过大而加重损伤,注意操作部位有无重要的血管、神经等,以避免损伤。还要注意保护皮肤,避免擦伤。
(8)使用手法时要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四、禁 忌 证
(1)急性传染病、局部恶性肿瘤、皮肤病、脓肿和脓毒血症、骨关节结核、血友病。
(2)妊娠3个月左右妇女的急、慢性腰痛。
(3)诊断不明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髓压迫症状,不稳定型脊柱骨折或有脊柱重度滑脱的患者。
(4)老年性骨质疏松,或其他如患有严重内科疾病者,暂时不适应手法治疗者。
(5)肌腱、韧带完全或大部分断裂。
(6)精神病患者,患有骨伤疾病而且对手法治疗又不能合作的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