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动疗法实施的基本原则
1.因人而异 按照每个患者功能障碍的特点、疾病情况、康复需求等制定运动疗法的治疗目标和方案,并根据治疗进度和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方案。
2.循序渐进 应激适应性是逐渐建立的过程,训练效应符合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参加运动疗法训练是技能学习过程,神经-肌肉功能重建也是系统再学习的过程,因此运动强度应该由小到大,运动时间由短到长,动作复杂性由易到难,休息次数和时间由多到少、由长到短,训练的重复次数由少到多,运动组合由简到繁。
3.持之以恒 训练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获得显著效应,停止训练后训练效应将逐步消退。因此运动疗法训练需要长期持续,甚至维持终生。
4.主动参与 强调患者主动参与运动疗法训练。只有主动参与,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运动功能不可能通过被动治疗而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5.全面锻炼 人体的功能障碍是多器官、多组织、多系统功能障碍的综合,最终目标是重返社会。因此运动疗法治疗应该全面审视,全面训练。
(二)常用运动疗法训练程序的实施要点
1.肌力训练
(1)首先应确定需要增强肌力的肌群,选择可增强所需训练肌肉肌力的训练方式。许多用于肌力评定的活动也可用做增强肌力的训练方法;肌力训练也可通过增加重复次数或增加阻力的方法进行;当重力不能用做增加阻力时,可通过增大运动部位的力臂来增加阻力。
(2)每一患者的每一训练均从安全水平开始。若完成训练时有拉伤的可能,则表明训练的难度过大,一般可简单地采用降低训练阻力来调节。
(3)当发生疲劳时,动作不应达到肌肉紧张点。
(4)应注意拮抗肌平衡和身体各部位之间的平衡。
(5)以正确的生物力学机制进行。
(6)若存在姿势不良或柔韧性不良,应增加紧张肌肉的拮抗肌肌力训练。
(7)需增强肌力的肌肉应安排轻强度重复活动15min,以达到热身作用。若拮抗肌紧张,则在热身活动后增加牵张训练,然后再进行肌力训练,以使抗阻训练在全关节活动范围内进行,肌力训练结束后应安排同一肌群的再一次牵张训练。
2.关节活动度训练和牵张训练
(1)若患者某一肢体或部位存在过度活动,则应选择性运动或牵张紧张的结构。
(2)注意在拮抗肌群间保持柔韧性平衡。若由于不良姿势所致的柔韧性降低,则应强调牵张紧张的肌肉,一般常为髋屈肌、躯干屈肌、肩屈肌和肩胛前伸肌。
(3)牵张训练一般应选择持续的方式,而少用冲击性的或短促的方式,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
(4)为保护易受伤的关节,关节活动度训练时不要在活动范围终末对关节和韧带施加应力。
(5)在关节活动度训练或牵张训练之前可考虑安排一些低强度的节律性热身活动。
3.耐力训练
(1)局部肌耐力训练应采用低阻力、多次重复至肌肉疲劳点。当疲劳症状发生时,则应停止,不要继续进行以免损伤支持结构。
(2)增强耐力时应遵循生物力学原理,而不能牺牲肌肉骨骼的安全性。
(三)运动疗法实施中的常见错误
1.肌力训练
(1)要求完成的运动水平过高:大部分训练需要一些肌肉起固定身体某些部位的作用,而使训练的肌肉更好地完成预定的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两者之一或两者获得肌力增强(原动肌通过等张收缩获得,固定肌通过等长收缩获得)。若其中之一(或两者)过于力弱以至于不能完成预定的功能运动,则易发生拉伤。因此,训练必须从一定的阻力水平开始,这一阻力水平必须是所有肌肉可完全发挥功能的水平。
(2)不能区分疲劳和损伤造成的不适:这可导致训练部位的损伤。为了发展肌力,肌肉需要达到接近疲劳的训练量,一旦发生疲劳,患者则开始出现替代运动,或拉伤未良好固定的部位以及形成过度使用综合征。若发生拉伤,则训练难以进一步进行或不能再完成良好功能活动。因此,不要错误地理解“不尽力则无获”(No pain,no gain),以防止过度使用易受伤的组织。
2.关节活动度训练和牵张训练
(1)不适当地强化活动性较好的区域:对活动性较好的区域过度强调而忽略了不良姿势等造成的紧张也会限制活动能力。
(2)忽略了活动性失衡:若拮抗肌群之间的肌力失衡也会导致活动性失衡,例如牵张训练中有时过度强调牵张伸展肌。
(3)应用过于短促的牵张训练方法:过于短促的牵张训练是危险的,可导致软组织撕裂并增加被牵张肌肉的张力。
(4)训练痛:有效的关节活动度训练或牵张训练不应导致疼痛或组织过度紧张,而只是在紧张组织处感到“牵拉”感。低强度较长时间的牵张可能较高强度快速牵张更有效,且效果更持久。
(5)不当的生物力学机制:使异常的应力作用于支持组织或关节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