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学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操作简便、适应证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数千年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针刺对血脂异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据报道,有调脂作用的经穴有30多个,最常用的针刺穴位有足三里、内关、三阴交、曲池、丰隆、太白等,临床上采用平补平泻手法,及运用子午流注针法针刺上述穴位,总有效率达80%以上。
针刺的基础是经络和腧穴。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路,它们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通上下,把内部的脏腑和外部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人体各部分的功能保持相对的协调和平衡。腧穴是人体经络、脏腑之气注于体表的部位,具有接受刺激的功能。经络的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调节平衡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腧穴的反应来实现的。针刺是靠针刺特定穴位,通过经络传感进一步调整各个脏腑的功能,达到气血畅通、改善代谢、变机体的病理状态为生理状态的目的。血脂异常是一种由多因素导致的复杂代谢紊乱,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因而,从理论上说针刺是可以治疗血脂异常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医疗实践也证实针刺可以降血脂。
有学者认为,针刺降血脂作用的机制可能是调整了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或由体表通过神经体液等途径传入相应的脏器而发挥作用。也有人认为选取特定的穴位,可影响肝脏对胆固醇的合成;或能影响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和排泄;或通过降低胰岛素的分泌,来减少内源性三酰甘油的合成等。虽然针刺降低血脂作用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但其临床效果是肯定的,从而为防治血脂异常提供了更多的防治措施。
治疗血脂异常以健脾化湿、疏肝利胆为主要治则。常用穴位有内关、郄门、间使、神门、通里、合谷、曲池、乳根、足三里、丰隆、阳陵泉、肺俞、厥阴俞、心俞、太白、三阴交、公孙、太冲、中脘、鸠尾、膻中等,上下左右交叉配穴,每次取3~4个穴位,留针15~20分钟,疗程为1个月。对胆固醇、三酰甘油均有降低作用。还有报道,针刺治疗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比值上升,表明针刺可以调节脂质代谢,且无明显副作用,很适合老年血脂异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