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白内障的病因学及分类

白内障的病因学及分类

时间:2023-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故有必要对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从而降低白内障的患病率。Chylcr提出女性患白内障的危险性大于男性。目前有20%的白内障可归因于吸烟。男性与核性白内障相关性弱于女性。女性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血糖显著相关,即使女性未患糖尿病,血糖升高也可增加其晶状体发生核硬化的危险。另外有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晶状体处于眼内液体环境中,任何影响眼内环境的因素,如衰老、物理损伤、化学损伤、手术、肿瘤、炎症、药物(包括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代谢性或免疫疾病,都可直接或间接破坏晶状体的组织结构、干扰其正常代谢而使晶状体混浊。此外,晶状外或眼球的发育异常以及某些先天性全身性综合征,都可以导致晶状体的混浊而致白内障。

白内障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日光照射、严重腹泻、营养不良、糖尿病、吸烟、饮酒、受教育程度、阿司匹林和糖皮质激素应用、性别、青光眼和遗传因素等。

一、循证医学在白内障病因学中的应用举例

白内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盲病因,白内障盲占盲人总数一半,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仍以手术有效。Cook等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南非农村贫困地区1900万人口中,每年有11.3万白内障患者未进行手术和2.7万人新发生白内障盲。在美国,仅白内障手术经费估计每年在34亿美元以上。在我国1997年对北京郊区年龄>50岁的5 084人进行抽样调查,双眼矫正视力<0.1者的白内障患病率为2.22%。尽管手术是有效的,但预防和延迟白内障的发展仍是可取的方法。故有必要对白内障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从而降低白内障的患病率。近几年国内外的白内障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目的在于提供有关老年性白内障各种不同因素的最新资料,这些因素包括:教育、性别、饮酒、吸烟、血压、紫外线、糖尿病、腹泻、营养因素以及某些药物等。

1.社会和个人因素

(1)教育与社会经济因素:群体中白内障患病率的研究最初提示教育与白内障之间有一定关系。美国Framingham眼科群体研究教育水平(12或12年以上),印度旁遮普邦和健康与营养调查的资料都显示白内障与受教育低有关。尽管教育程度低和白内障发生无明显的生物学关系,但多种群体不同病例对照研究一致显示它与各型老年性白内障均明显相关。Klein对社会经济因素与老年性白内障患病率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低与白内障显著相关,尤其是核性、皮质性白内障;收入低与皮质性、后囊下白内障及视力损害也显著相关。

(2)人种、性别及年龄:Peirscionek等通过对人种、环境与老年性白内障的类型、关系的探讨发现:较年轻的澳洲人组易患皮质性白内障,南欧人群发生白内障的类型与性别有关;所有的澳洲人群皮质性白内障的危险几率小于南欧人,同时其发生皮质性、混合性白内障的几率低于欧洲人;通过与已有的英国可比人群数据相比较,也表明澳洲人患皮质性、混合性白内障的危险几率高于英国人,但患核性白内障危险概率低于英国人。Chylcr提出女性患白内障的危险性大于男性。另外几项研究则发现,女性只限于皮质性白内障的危险性高,此外Klein等报道女性在绝经期后经常使用雌激素可降低白内障发生的危险性,尤其是皮质性白内障。老年性白内障多见于40岁以上的老人,其发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目前资料表明老年性白内障发病率越来越年轻化,甚至于青春期发病,老年性白内障发病年龄受环境及人种多因素影响,如亚洲人白内障发病年龄早于欧洲人。

(3)吸烟:多数研究表明,吸烟可增加发生晶状体混浊的危险性,Rita在相距12.5年的两次眼部检查之间发现核性晶状体混浊与烟龄及每日烟量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烟斗吸烟者明显与核性白内障有关,较之不吸烟发生核性晶状体混浊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停止吸烟后作用不明确。但对吸烟与皮质性混浊之间的关系尚无报道。不同研究中的相同结果发现使人们更加相信吸烟是发生核性白内障和可能有后囊下白内障的一个危险因素。目前有20%的白内障可归因于吸烟。

(4)饮酒:有研究发现饮酒者中,大量饮酒者与不饮酒者相比,行白内障摘除手术者更为常见。当前饮酒者中的白内障发生率较低,而过去大量饮酒者白内障的发病率较高,提示少量饮酒有一定保护作用。饮酒与白内障之间的关系一直不清楚。但有报道表明饮酒量越大则相应的皮质性白内障的发生越低,葡萄酒或烈性酒与皮质性白内障发生较低有关,而啤酒例外。大量饮酒者(每日4次或4次以上者)与核性白内障的发生增加有关。饮酒在大多数国家都很普遍,因而饮酒在晶状体混浊可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5)血压与胆固醇:几项研究中发现白内障患者的收缩压明显增高。收缩压160mmHg(1mmHg=133.33Pa)易发生后囊下白内障的危险比120mmHg高2倍。有发现收缩压每增加20mm-Hg发生核性和混合性白内障的危险性也随之增高。有发现白内障与高血压有关,与低血压无关,或与血压根本无关。所以,人们不清楚血压与白内障之间的关系,有人报道白内障的致病因素不是血压,而是降血压药物如塞嗪类利尿药和呋塞米(速尿)。血浆胆固醇是各种老年性疾病的危险因素。Klein等研究表明在单一变量分析中,女性血浆胆固醇总量与核性、皮质性白内障呈正相关。男性与核性白内障相关性弱于女性。总胆固醇/HDL胆固醇的增高使女性发生皮质性、核性白内障;男性发生核性、皮质及后囊下白内障的危险性增大,然而这些关系在多变量分析中都不明显。

2.紫外线辐射 紫外线β(UV-β)辐射与白内障的发生相关已得到确认,尤其是皮质性、后囊下白内障,紫外线β对晶状体上皮、蛋白质及膜造成光氧化损伤,从而导致晶状体混浊。张士元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白内障患病率在中国南部低纬度地区,尤其高原地带(如广东0.69%,西藏1.04%)显著高于北方高纬度地区(如黑龙江0.16%),海拔高、日照时间长的地区白内障患病率明显增高。有数个流行病学研究都提示了长期慢性暴露于太阳光的UV-β中能增加人类患白内障的危险性。臭氧空洞出现导致UV-β辐射增加,因而人们十分担心可能出现的白内障增多,但这方面资料仍很不足。

3.糖尿病 Klein认为糖尿病与皮质性、后囊下白内障相关,尤其是分子生化的发展,确认半乳糖血症白内障患者的晶状体中,电解质、谷胱甘肽、葡萄糖或半乳糖含量均不正常,众多因素导致晶状体呈高渗状态,从而导致晶状体纤维的肿胀及混浊。女性核性白内障的发生与血糖显著相关,即使女性未患糖尿病,血糖升高也可增加其晶状体发生核硬化的危险。另外有报告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老年性白内障的危险性明显增高。对年轻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糖尿病持续时间,对成年糖尿病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因素则是调查时年龄。

4.腹泻 腹泻是公共卫生方面的重要危险因素,可能是某些发展中国家白内障发病率高的原因。有四个环节可能用来解释腹泻在白内障发生中的作用:①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而导致的营养不良;②使用碳酸氢盐水化液体而导致相对碱中毒;③脱水导致晶状体和房水间的渗透压失调;④尿素和氨基酸含量增加,导致晶状体蛋白发生变性。但多数报告却没有发现两者有什么关系。

5.抗氧化剂 在所研究过的饮食因素中,抗氧化性营养是人类白内障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氧化物的侵袭及光辐射等外界损伤导致晶状体混浊;如过氧化酶类、谷胱甘肽、维生素可增加对这些损伤的保护作用。补充某些维生素(A、B、C、E)、核黄酸素、烟酸等对晶状体有保护作用。但研究中同样也有结论相反的报告,认为增加抗氧化状态不一定使白内障发生的危险性降低。

6.药物

(1)类固醇:Black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口服皮质类固醇后发生后囊下白内障。早期的研究报告证实了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天疱疹、肾病、狼疮以及肾移植后大量应用免疫抑制的患者中,类固醇有致白内障的作用。此外,值得一提的是Phillips在研究老年性白内障与皮肤异常及其治疗的关系时发现,二者显著相关,尤其是在69岁以上患者表现突出,在治疗皮肤异常使用类固醇后,69岁以上患者应用氢化可的松与白内障显著相关。

(2)酚塞嗪类:Issac对安定药使用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使用酚塞嗪类的患者白内障发生危险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表明晶状体色素沉着程度与摄入酚塞嗪的剂量有关。

(3)阿司匹林:许多研究发现阿斯匹林可防止白内障的发生。Heath等也得出类似的结果,阿司匹林防止结构蛋白的糖基化作用不明显,而与晶状体蛋白的作用明显。

(4)别嘌呤醇:长期口服别嘌呤醇治疗痛风可能与后囊下白内障的形成有关,但证据不足。

二、白内障的分类方法

1.根据病因 ①先天性;②老年性(年龄相关性);③并发性;④代谢性;⑤药物及中毒性;⑥外伤性;⑦后发性。

2.根据发生年龄 ①先天性;②后天获得性。

3.根据晶状体混浊部位 ①皮质性;②核性;③囊下性。

4.根据晶状体混浊形态 ①点状;②冠状;③板层状等。

5.根据晶状体混浊程度 ①未熟期;②肿胀期;③成熟期;④过熟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