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理基础
原发性肝细胞癌约90%合并肝硬化,其中以门脉性大结节肝硬化为多。多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组织学上原发性肝癌可分为肝细胞型、胆管细胞型与混合型,其中肝细胞型占90%以上;根据大体形态原发性肝癌可分为4型:①巨块型:癌肿直径≥5cm;②结节型:直径<5cm;③弥漫型:细小癌灶广泛分布;④小癌型: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多个癌灶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应≤3cm。
肝癌转移以血行性转移最常见,淋巴转移次之,腹膜种植最少。癌细胞侵犯血窦,在门静脉和肝静脉内形成癌栓,并可向肝内和肝外转移;肺为肝外转移的主要部位,其他如肾上腺、骨、肾和脑等。淋巴道转移以肝门淋巴结最常见,其次为胰头周围、后腹膜(主动脉旁)和脾门等区域。
(二)主要临床表现
肝区持续性或间歇性疼痛、食欲缺乏、消化不良、腹胀、乏力、消瘦、肝区肿块。病程发展迅速,数周或数月后出现黄疸、腹水、呕血、黑便、恶病质、肝性脑病等。化验:大多数病人血清甲胎蛋白(AFP)阳性。
(三)影像表现特点
1.原发肿瘤表现
(1)肝内肿块:为肝内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肿块,多发多见,大小不一。CT平扫为低密度,MRI为稍长T2信号,高分化原发肝癌T1WI呈高信号(图6-27)。病灶中心发生坏死、出血、钙化或伴脂肪变性时,密度或信号呈相应变化。肝内广泛分布的小癌结节,大小和分布趋向均匀,结节直径从数毫米到10mm,没有巨块,是弥漫型在原发性肝癌的特点,否则需考虑巨块伴肝内播散。
图6-27 高分化肝细胞癌MRI表现
A.T1WI,肝右后叶类圆形病灶呈稍高信号;B.T2WI,病灶呈稍高信号
(2)假包膜:以膨胀生长为主的原发肝细胞癌,压迫周围肝组织或引起周围组织纤维化反应,形成假包膜,CT表现为病灶边缘清晰光滑的一圈透亮带,MRI表现更加清楚(图6-28)。
(3)增强表现:肝细胞癌的强化呈现“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病灶迅速强化,门脉期强化效应迅速低于肝实质,延迟扫描时无明显强化(图6-8)。病灶内出现动静脉分流征象,为肝癌的特征之一。表现为动脉期个别门脉分支提前出现,病灶邻近肝组织提前强化(图6-29)。
图6-28 肝细胞癌假包膜表现
T2WI见病变周围有低信号环,类似包膜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清楚
图6-29 肝细胞癌动静脉分流征CT表现
动脉期强化见到扩张的肝左叶胆管伴行的门脉分支血管
(4)选择性肝动脉造影表现:①肿瘤供血动脉增粗;②出现肿瘤血管:肿瘤区内大小不均、形状不规则的血管影或呈“湖样”充盈;③不均匀性肿瘤染色:毛细血管期可见肿瘤染色,呈高密度的结节或团块影;④动静脉短路致静脉早显;⑤出现占位和血管侵蚀征象:周围动脉拉直、移位,动脉边缘不规则且僵硬(图6-30)。
2.肿瘤转移表现
(1)门静脉、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血管局限性增宽,增强后显示其中充盈缺损(图6-31)。
(2)肝内、外转移。
(3)淋巴结转移:肝门区、胰头周围、后腹膜淋巴结肿大,胆管受压可产生肝内、肝门部胆管扩张。
(4)肝癌肿块直接侵犯胆管:受累胆管狭窄,狭窄上方胆管梗阻性扩张。
(四)主要鉴别诊断及鉴别要点
1.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的T2WI上明显高信号,呈“灯泡征”;增强扫描呈“早出晚归”的特点:即动脉期病灶边缘结节状强化,以后强化区逐步向病灶中心推进,延迟扫描病灶等密度充填。
2.肝转移瘤 有原发肿瘤病史;肝内多发结节灶,病灶中心常见坏死,CT增强扫描或MRI T2WI出现典型“牛眼征”;周围无假包膜。一般无肝硬化和门脉高压表现,血清AFP阴性。
3.肝局灶性结节增生 瘤内有放射状纤维隔是其特征性,表现为CT平扫呈放射状低密度,MRI上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强化不明显;肿块本身MRI信号与正常肝组织差异轻微,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明显,后期与肝组织接近。
4.肝脓肿 有感染发热病史;病灶内可有气体,周围水肿呈现“环征”;增强扫描出现环状强化或呈蜂窝状强化;短期复查病灶明显变化。
5.肝内胆管癌 肿块形状不定,有沿胆管蔓延倾向,肿块末梢侧胆管明显扩张;增强效应早期不明显,延迟强化。
图6-30 肝细胞癌DSA表现
肝动脉内注入造影剂,显示肝右动脉及其分支增粗,供养两个肿瘤,肿瘤血管为点状、模糊“湖状”
图6-31 肝癌及门脉瘤栓
静脉期增强CT显示门静脉内充盈缺损。另见门脉周围,主动脉左侧后腹壁淋巴结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