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反应是指血糖低于2.8mmol/L时,所引起的机体不良反应。注射中并发低血糖反应常见于糖尿病患者在诊所注射室接受皮下注射或静脉输入胰岛素等药物治疗时,患者常有头晕、出汗、心悸、饥饿等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需立即抢救。
【原因】
1.皮下注射或静脉输入胰岛素过量,用药不当或患者机体并发其他疾病改变机体对血糖耐受程度。
2.患者病情好转未能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3.注射混合胰岛素抽吸比例不当或方法不正确。
4.诊所注射室护士选择注射部位错误,致使胰岛素吸收过快。
5.患者注射后未能按时进餐或进食过少,活动量过大。
6.糖尿病患者不重视日常血糖监测,对低血糖反应的认识不足,凭感觉要求注射胰岛素。
7.老年糖尿病患者可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肾功能障碍,药物清除率减慢,使胰岛素作用时间延长。
8.糖尿病合并脑梗死、高血压患者,胰岛素与水杨酸类、β类受体阻滞剂合用时未减少剂量。
【临床表现】
1.胰岛素皮下注射的患者基础血糖高、血糖波动大,降糖速度过快时,可发生低血糖,多突然发作。
2.患者可于注射时或注射后突然出现心悸、全身乏力、手足颤抖、过度饥饿感、出汗、面色苍白、精神不集中、思维语言迟钝,步态不稳,可有精神病样行为异常,严重者可出现神志不清、全身抽搐、昏睡甚至昏迷,危及生命。
3.因个体耐受性的差异,测血糖,一般血糖值在2.8~3.9mmol/L,即提示有低血糖可能。
4.长期皮下注射胰岛素者,低血糖反应很不典型。部分患者无心悸、多汗、饥饿感,而迅速发展为低血糖昏迷。
5.发生低血糖时,虽然患者会出现多种精神异常表现,但每个人在各次发作时的表现基本相同。
6.若低血糖症第一次抢救成功后患者再度发生昏迷,常易引起患者低血糖昏迷反复发作。
【诊断】
根据患者有糖尿病及注射史等特点,结合其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按临床症状和对人体危害程度,可将低血糖反应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级。轻度:仅有饥饿感,有时伴有一过性出汗略感心悸,无须处理,可自行缓解;中度:心悸、出汗、饥饿感明显。手颤、头晕需立即补充含糖食物,才可得到纠正。重度:在中度低血糖症状的基础上出现中枢神经供能不足的表现,出现嗜睡、意识障碍、甚至昏迷。
【鉴别诊断】
1.注射中以及注射后出现昏迷的患者,在尚未确诊为低血糖反应时,应与癫癎、精神分裂症、癔症和各种脑血管疾病相鉴别,上诉疾病不存在低血糖现象。
2.对已确诊为低血糖反应者,应与不同病因所致的低血糖相鉴别,如肝源性低血糖、胰岛B细胞瘤、药物性低血糖、胰外肿瘤所致低血糖及内分泌疾病引起的低血糖等。
【治疗】
1.嘱患者绝对卧床,保持环境安静。
2.立即用快速血糖仪测血糖,无条件者可采集血标本送诊所化验室检测,并注明采集时间。
3.症状轻者,嘱喝糖水或进甜食,如含糖饮料、糖果、饼干、点心、馒头等。进食量不宜过多,饮料50~100ml,糖果2~3块,饼干2~3片,小点心1块,馒头25~50g。低血糖时喝牛奶、吃巧克力、瘦肉等以蛋白质、脂肪为主的食品效果差。严重不能进食者,应立即遵医嘱给予50%葡萄糖40~60ml静脉点滴,必要时静脉持续点滴葡萄糖。
4.昏迷患者给予吸氧,昏迷时间长者留置导尿,加强基础护理,以防并发症的发生。
5.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瞳孔、呼吸、心率、血压等变化,认真做好病情记录。
6.根据病情监测血糖,观察病情变化,调整药物用量,预防高血糖的发生。
7.做好心理护理。发生低血糖反应时,患者可能产生恐惧、紧张、焦虑心理。在治疗中,诊所注射室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动作迅速,操作熟练,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蔼的态度向患者讲明低血糖反应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经常出现的情况,不必惊慌、恐惧,只要及时治疗,症状很快消失,并针对低血糖发生的原因,讲明预防的方法,使患者情绪稳定。
【预防】
1.诊所注射室医务人员应严格遵守给药剂量、时间和方法,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经常更换注射部位。抽吸胰岛素剂量准确,注射准时。嘱患者注射后勿剧烈运动,勿按摩、热敷注射部位,勿进行日光浴或洗热水澡。并嘱患者注射后30min内及时进食。胰岛素一般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尿糖变化及时调整用量。
2.根据患者的营养状况,把握皮下注射进针深度,避免误入肌肉组织。对体质消瘦、皮下脂肪少的患者,应捏起注射部位的皮肤并减少进针角度。
3.避免注入皮下小静脉血管中。推药前要回抽,无回血方可注射。
4.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饮食方案,观察患者的进食情况,控制饮食。并嘱患者运动要定量且不可空腹运动。
5.通过健康教育,使患者掌握低血糖反应的症状及紧急处理的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