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脑卒中治疗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早期和超早期的干预,因此始于院前或急诊的紧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包含2个阶段:院前和急诊;3个层次:公众、急诊医生、神经专科医生。
一、公众对卒中的早期识别
我国有关脑卒中的健康教育极其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尤其是在各种媒体上广泛宣传,普及脑卒中知识,教育公众了解早期就诊时机和及时治疗的重要性,以及脑卒中紧急救护的常识。
1.脑卒中的预兆 不少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前的一段时间已出现某些症状,被视为警告征兆,特点是突然发作、短时间内可消失。常见的征兆有:①面部、手或腿的无力或麻木;②视物模糊或失明,特别是一侧眼发病更应警惕;③讲话困难或语言费解;④不明原因的严重头痛;⑤难以解释的头晕、不稳或跌倒,特别是当它与前4种征兆之一同时出现时更应注意。发现预兆的时间可在脑卒中前的数月、数日乃至数小时,若能及时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常能避免疾病发生。但由于患者或其家属缺乏脑卒中预兆意识,有的误认为是感冒,不及早诊治,最终发生脑卒中。因此要教育人们感觉有发病征兆时,应及早到医院就诊,不能忽视。
2.脑卒中发作的早期识别及处理 若遇患者突然出现以下症状时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①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②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斜。③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④双眼向一侧凝视。⑤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⑥眩晕伴呕吐。⑦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⑧意识障碍或抽搐。
家属或周围人应保持冷静,不要对患者大声呼唤或摇晃其身体,也不可将患者扶起,以防加重病情。应2~3人同时将患者抬起,一人托住其头和肩,保持头部不受到震动;一人托住患者的背部或臀部;另一人托住患者臀部和(或)腿部,同时将患者抬起,轻轻放在床上,头部略抬高,稍向后倾,并偏向一侧。若身边只有一个人,不要放下患者不管而跑出去打电话或找人帮忙,应先将患者就地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采取上述措施后,立即拨打“120”,电话中应说明病情、患者所在地址及联系电话。意识尚清的患者,最好不要自行处理(如擅自用药),更不应等待观察,以免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
二、急诊医生对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
急诊医生接到电话后,应在最短时间内赶赴患者所在地点,同时与现场目击者保持电话联络,根据目睹者所述病情,指导对患者的初步处理。到达现场后,扼要询问病史,简单查体,迅速做出初步评价和应急处理。
1.重点观察项目 密切观察患者的瞳孔、意识、脉搏、呼吸,根据以下几方面做出院前判断:①发病前状态,起病形式。②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表现。③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④颈强直、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⑤血压急剧升高。同时,需注意与心脏病、肝性脑病、中毒、醉酒、癔症及颅脑外伤等的鉴别。
2.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目标是保全患者生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后期感染或并发症,为入院后进一步抢救创造条件。具体措施:①保持气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解开衣领,吸除口腔或气管堆积物;如有义齿应设法取出;为防止舌根后坠,用纱布或手帕把手指垫好,将患者舌头向前下方牵出口腔;呼吸困难者可用面罩或鼻导管给氧,必要者需气管插管或呼吸机辅助呼吸。②及时建立静脉通道:为便于抢救用药,应及时进行。③血压维持:着重防治低血压。降压治疗可导致脑血流量减少,加重脑组织缺血、缺氧,故对大多数脑卒中患者原则上不急于抗高血压治疗。④脱水降颅压:有明确的颅内高压征象者可给予谨慎脱水降颅压处理。⑤控制抽搐:有抽搐发作应予抗癫治疗,可给予地西泮10 mg,静脉推注,终止癫发作;为防舌咬伤,可用筷子裹上纱布或棉花垫在上下牙之间。
三、患者的转运
1.转运技术 医生到达现场后,应正确指导对患者的搬运,在尽可能不改变患者体位的情况下,将患者平抬上担架,保持担架平稳,防止摔伤。运送途中,要求救护车开得平稳,尽量减少颠簸和震动。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家属可轻轻抱住患者头部和上半身以减少震动。
2.途中监护 为提高院前急救质量,救护车内应配有除颤器、呼吸机、心肺复苏机、中心吸氧、吸引器、内外科急救箱等设备,救护人员要充分利用车上设备对患者实施生命支持与监护。此外在运送途中应及时通知医院关于患者情况,以便于卒中抢救小组成员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做好进一步检查和治疗的准备工作。
参 考 文 献
黄如训,叶钦勇.脑卒中的早期识别和处理.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2(4):206-2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