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摄入高脂饮食,使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导致高脂血症,易诱发脂肪肝。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病人,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脂药。原发性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可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适当减少药量并监测肝功能等安全指标,必要时联用保肝药物,或在肝损害得到纠正后再进行降血脂治疗。

◆何为高脂血症

血液中某些脂质成分浓度升高称为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与遗传、肥胖、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吸烟、饮酒、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血脂代谢异常是引起心脏和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易诱发冠心病、糖尿病、脂肪肝等疾病。

血浆中的脂质有胆固醇(CH)、胆固醇酯、三酰甘油(TG)、磷脂及游离脂肪酸等,以结合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中游离脂肪酸与白蛋白结合,其余脂质与球蛋白结合成脂蛋白。因此,高脂血症实际上是高脂蛋白血症。脂蛋白按密度及电泳速度差异,可分为四种(表2-1)。

表2-1 血脂分类、功能及意义

根据电泳法,通常将高脂血症分为以下6型,见表2-2。

表2-2 高脂血症的分类

(续 表)

高脂血症的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主要测定血浆或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世界各地人群血脂相差悬殊,目前还没有国际统一的高脂血症诊断标准。国内一般将血浆TC>5.7mmol/L和(或)TG>2.3mmol/L、HDL水平<0.90mmol/L,分别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及混合性高脂血症。低HDL,高LDL,高VLDL或TG称为高脂血三联症。

专家指出

在进行血脂检查时,抽血前不应进食高脂肪食物和饮酒,并应空腹12小时以上。发现血脂异常,应在2~4周复查以明确诊断。

高脂血症既可以是某些疾病的病因,也可以是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约75%的Ⅰ型高脂血症患者伴有腹痛,以腹部中央多见,常向背部放射,高脂饮食后明显,严重时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多数患者伴有脾大。Ⅱ型高脂血症多合并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肥胖和高血压。Ⅳ型高脂血症多无明显症状,多因高能量、高糖饮食诱发,常合并肥胖、糖耐量异常和高尿酸血症。Ⅴ型高脂血症多为某些疾病所继发。

◆高脂血症引起的脂肪肝

脂肪肝和高血脂互为因果、关系密切,绝大多数高血脂皆因脂肪肝引起。脂肪肝患者各型高脂血症均可见,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高三酰甘油血症,且常伴有肥胖和糖尿病。高三酰甘油(TG)或合并高总胆固醇(TC)血症是脂肪肝的血脂表现特点,这种以TG升高为突出表现的血脂异常与脂肪肝主要与肝内TG沉积的病理改变相符合。

营养的摄入超过人体的需要或营养成分含量比例不平衡,称为营养不平衡。长期摄入高脂饮食,使外源性脂肪吸收增加,导致高脂血症,易诱发脂肪肝。患者除了脂肪肝的一些症状外,由于血脂升高,还可见皮肤各种黄色瘤(系脂质在真皮内沉积),在肘部、背部、臀部等容易受压的部位,和眼睑、肌腱等地方可出现疹样或结节样的黄色瘤。如脂质在角膜和眼底沉积,可引起过早出现的角膜弓(又称老年环)和视网膜脂血症(眼底血管变化)。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可引起不同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和周围血管病变,以致局部组织、器官供血减少,出现反复的腹痛(这种腹痛常以腹部中央多见,常向背部放射,摄取高脂膳食后尤其明显)、头晕、心绞痛、乏力、肢体疼痛。由于视网膜脂质渗出,还会出现视力下降。此外,严重的高三酰甘油血症(>11.3mmol/L),极易诱发胰腺炎、肝脾肿大、腹痛及疹状黄瘤等。

专家指出

有高脂血症的脂肪肝病人,需根据高脂血症的原因、程度以及发生动脉硬化性心脑血管病变的概率,酌情决定是否要用降脂药。尽可能选用兼顾降低血脂、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消退和改善肝内脂肪沉积,且肝毒性相对小的药物。可适当加用保肝药物。儿童、青少年、孕妇,及75岁以上老人一般不用降脂药。更为重要的是要长期坚持饮食治疗。

◆高脂血症性脂肪肝的治疗

原发性高脂血症所致脂肪肝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可应用降血脂药物,但需适当减少药量并监测肝功能等安全指标,必要时联用保肝药物,或在肝损害得到纠正后再进行降血脂治疗。苯扎贝特、吉非罗齐等副作用相对较小,可谨慎用于血浆三酰甘油明显增高的脂肪肝患者,疗程中一旦出现肝功能显著异常、肌炎、胆结石以及治疗3个月无效等情况则及时停药。他汀类主要用于伴有高胆固醇血症的脂肪肝患者,尽管短期应用相对安全,并对脂肪肝有一定防治作用,但长期使用或与烟酸、吉非罗齐等合用时,需考虑其潜在的肝、肾及肌肉毒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