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近视眼可以由眼球两个方面的结构异常造成:①眼球屈光结构的屈光度过大,眼球前后轴的长度正常。②与上述相反,眼球的屈光度正常,眼球的前后轴过长。从有关的研究结果看,近视主要是第二种,即眼球的前后轴过长,致使平行光线通过眼的屈光未到视网膜上就已成像,成像后又散开的光线到达视网膜,故视网膜的像不清楚。因为看近时入眼光线不是平行的而是散开的(即发散的),而且离得越近发散度越大。发散光线可使成像点后移。后移到视网膜上就看清了。因此只能看近不能看远叫近视眼。
读书为什么能使眼球前后径变长是解释近视眼发病机制的关键,对此,外国人提出了不少学说:诸如眼外肌压迫说、眼内压力说、巩膜软化说、调节眼屈光说、地心引力说等。国内书籍中引用最多的是眼外肌压迫学说和调节屈光学说。
(二)眼内压力学说
该学说认为眼内压直接施压于眼球的内壁。有人认为在近视眼形成与发展时,由于眼球胀大,房水生成量增大,回流相对不足致使眼内压增高。对于眼压与近视眼的关系有过许多论述的文章,在日本、德国和苏联都有刊载,有的认为眼内压增高致使巩膜扩展延伸、眼轴变长;也有的认为眼内压增高角膜也会变形,可使角膜前凸屈光度增强而形成近视眼;还有人通过统计发现眼内压高的人近视眼发展较快,甚至发展成高度近视。还容易形成葡萄肿(是高度近视的并发症)。还有相反的意见,认为近视眼在发展中会导致眼内压升高,因为眼的前后轴变长会影响房水的循环和回流导致眼压增高和青光眼。如Netteship记录青光眼青年患者中近视眼的占2/3。多数人认为青光眼和近视眼常可同时存在,并认为是近视眼的一个重要并发症。也有人认为眼压对近视眼的形成没有关系,如Wilkinson于1991年通过对鸡的实验后发现眼压的变化对近视眼的形成无影响。Chew于1995年用鸡作了两组实验研究,其结果也证明了眼压升高不是眼球扩张的原因。
(三)眼调节学说
这一学说与前述的两种学说分歧较大。它认为学生近视眼不是由于眼轴过长所致而可能是晶状体的改变。推理是这样的:看近时就引起反射性的睫状肌收缩,睫状小带放松,晶状体变凸(调节),使其屈光率增强。长期调节,晶状体长期处于膨凸的状态,久而久之晶状体就会滞留于膨凸的状态,因而其屈光力增强,使之平行光线通过眼球的屈光系统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前,光线到视网膜上又散开了,因而看远不清(因5米以外来的光线近乎平行),看近清楚。但随着科学的发展超声波的应用,在活体上测眼球轴长成了很容易办到的事。通过测试眼球前后轴长度进行统计发现,近视患者眼球结构的变化主要是前后轴比正常人长。所以这一学说的说服力不强。
有人测试调节力与近视眼的关系,一致的结果是近视患者调节力降低,功能减退。经测试认为近视患者的调节能力明显降低,轻度近视患者的绝对与相对调节力分别为1.98D与1.83D;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71D及1.76D;正视眼分别为4.77D及4.86D。生理性调节紧张度:轻度近视患者为1.42D;中度近视患者为0.66D;近视度数>6.00D者为0.38D;>10.00D者为负值。因果关系倒置了,因眼球轴长了,不需强大的调节了,故睫状肌有不同程度的退化。
美国著名近视眼研究者Young总结自己对近视眼发生机制认为:大多数近视眼均为长期“近点活动”的结果,特别强调近视眼的发生机制在于调节,遗传不起作用或有很小作用。近视眼的发生发展经历晶状体屈光力增加(睫状体持续紧张,晶状体变厚)及玻璃体腔增大,眼轴延长。因强烈的调节可作用于玻璃体及玻璃体膜,使正常的房水流通受阻,前房压力下降,玻璃体腔增加导致眼球变长。这一过程可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调节是暂时性的,后阶段眼轴延长是永久性的。
在日本针锋相对的两种观点是调节学说和轴长学说。佐藤迩认为先天性近视是轴性的,中度以下近视为后天性。后天性近视是调节性的,由于看近就反射性地引起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处于持续性的调节状态,并发生器质性改变,屈光力增加而引起近视眼。他还认为所有的屈光现象都可以用屈光学说来解释,而这一点轴性学说始终无法做到。并认为在日本近视眼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不能用遗传等一般因素来解释。看近物不会引起眼轴变长,因为眼轴是先天决定已随着发育在早期已停止,而晶状体一生都在变化。佐藤迩近来全面否定后天近视的轴性说。另一个日本人大冢任认为过度近距离用眼,睫状肌异常收缩产生有毒代谢产物,在这种有毒代谢产物的作用下睫状肌萎缩,脉络膜及巩膜萎缩,眼球壁弹性降低,在眼外肌及眼内压的作用下眼轴逐渐变长,形成轴性近视眼,在此过程中晶状体屈光力反而减小。他还认为眼轴生理性增加可致高度近视,即不论高度近视和低度近视均为眼轴延长所致。
(四)眼外肌压迫学说
眼球之所以能转动是眼外肌肉协调运动的结果。每只眼有6条眼外肌,4条直肌即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分别附于每只眼球壁外表面,还有上、下斜肌。该学说认为:人眼看远是向正前方看,因为人有两只眼被看物体需放在两眼之间。看近时两眼为了把物像成在对称点上(只有落到两眼的对称点上才能把两眼的物像融合起来看成一个,称双眼单视),就是双眼聚合,生理学上称集合(辐辏),这一动作需双眼内直肌收缩,内直肌收缩压迫眼球,久而久之把眼球压长了。这一学说提出较早,影响较大。在我国有不少书刊介绍,但这一学说的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并不能令人信服。有人用兔做实验,在上直肌下垫棉球,经过长期饲养后摘除眼球做测试,被压迫眼球缩短了,眼球的整体也没有变化。有人将兔眼球在赤道部环扎后饲养一段时间进行测量,据说眼球前后轴变长了,但这一实验与内直肌收缩压迫眼球的情况相差太远。
(五)地心引力学说
有人做实验发现,将猴子水平固定成看地板的姿势离地板28厘米,每天固定6~8小时,除星期日外每周固定6天,经9~12个月3只猴子均出现了近视,近视程度与固定时间有关,固定的时间越长,近视的度数越大。还发现了视盘的月牙状的弧形斑。几年后有人重复该项实验并宣称获得了类似的结果,不同的是没有发现弧形斑。根据这种实验结果,有人认为学生近视眼多是地心引力作用的结果。其解释是学生读书是向下看,眼球会受重力影响而下垂,眼球后极又有神经牵拉着,上下分力施于眼球前后轴的两端各向相反的方向作用,久而久之将眼球拉长了。还认为近视患者眼底视盘的半月弧就是视神经牵拉视盘处的视网膜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