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脂肪肝的常用影像学检查

脂肪肝的常用影像学检查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诊断率达95%。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局限性脂肪肝易误诊为肝内肿瘤。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

肝脏的B型超声、CT、核磁共振等放射和影像学检查可见脂肪肝患者有肝脏肿大和弥漫性或局灶性肝密度的改变,故已广泛用于判断肝内脂肪堆积的有无和脂肪在肝内的分布。

1 B超检查 脂肪肝的B型超声图像特点:脂肪肝B超检查可见肝实质呈微细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升减弱。超声对重度脂肪肝的诊断率达95%。临床实践表明,当脂肪沉积于肝组织超过30%时,B超即可检出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B超诊断脂肪肝有以下特征:(1)可见致密的点状高回声,又称亮肝;(2)肝深部即远场回声衰减,肝肾回声对比度加大,即肝影比肾影为白;(3)肝内管腔结构模糊;(4)肝脏肿大,饱满,肝缘变钝。近来有人把这些标准量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的轻重程度。彩超对局灶性脂肪肝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应注意,体型肥胖者其腹壁肥厚,也可使声像图衰减,导致假阳性结果。另外,B超对脂肪肝的程度仅能粗略做出判断,对局灶性脂肪肝有时与肝血管瘤和原发性肝癌易混淆。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

目前,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对诊断弥漫性脂肪肝有较高临床价值。如轻度: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中度: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管状结构模糊。重度:前场回声显著增强,后场回声显著衰减,管状结构不清,无法辨认。

应该说肝脏B超检查,具有经济、迅速、准确、无创伤等优点,目前列为脂肪肝首选检查方法。

(1)、脂肪肝B超表现

在B超下肝脏呈弥漫性肿大,轮廓较整齐,表面平滑。肝边缘膨胀变钝。肝脏切面前半部光点细而密,回声增强、明显实肝正常吁实质回声强度,呈一片云雾状,即谓”明亮肝”;如肝声强度明显大于肾脏和脾脏的回声强度,应多考虑为脂肪肝

(2).弥漫性脂肪肝B超表现

肝实质近场呈点状高回声,且肝回声强度大于脾肾回声,称为“亮肝”;肝远场回声衰减;肝内血管显示不清或纤细。

弥漫性脂肪肝在B超图像上有其独特的表现:

(1)肝肾对比或肝肾回声差异,肝实质回声强度>肾回声。

(2)肝前后部回声差异,近场回声密集增强而远场衰减。

(3)肝内管道结构特别是静脉变细不清。

(4)肝脏轻度或中度肿大。

近来趋于把这些标准量级化,以综合积分判断脂肪肝程度。B超可检出肝脂肪含量达30%以上的脂肪肝,肝脂肪含量达50%以上的脂肪肝,超声诊断敏感性可达90%。亦有报道认为,在非纤维化的肝脏中,超声诊断脂肪肝的敏感性达100%。B超现已作为脂肪肝的首选诊断方法,并广泛用于人群脂肪肝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近来国外报道B超诊断脂肪肝的阳性预测值为67%。

弥漫性脂肪肝还可以按回声衰减程度不同分为三度:

轻度:前场回声增强,后场回声衰减不明显,肝内管状结构仍可见。

中度:前场回声增强,后场衰弱,管状结构走行模糊,但尚可辨认。

重度:前场回声明显增强,后场衰减明显,甚至呈无回声区,轮廓不清,管状结构难以辨认。

3、局限性脂肪肝的B超图像上的特点:

局限性脂肪肝亦称非均匀性脂肪肝,与弥漫性脂肪肝相对而言,两者可互相转化。前期仅局限于小片肝实质,声像图表现为多发性强回声结节,继而可发展为非均匀性弥漫性脂肪肝。整个肝脏弥漫性浸润,仅残存小片正常或相对正常的肝实质区,多见于肝被膜下、胆囊床或门静脉主干分支区,好发于肝左叶,声像图上表现为在强回声性肝实质内,出现边缘清晰的弱回声区,呈类圆型或斑片状,但无肿块效应,无血管绕行或中断,甚至可见门静脉正常延伸入该区。其可分三型:

局限性浸润型:显示为肝内小片状强回声光团。出现边缘清晰的弱回声区,呈类圆型或斑片状,但无肿块效应,无血管绕行或中断,甚至可见门静脉正常延伸入该区。局限性脂肪肝易误诊为肝内肿瘤

叶段性浸润型:脂肪浸润的范围较大,累及的区域正好与肝的叶段范围相吻合。

弥漫性非均匀性浸润型:大部分肝实质被脂肪浸润,残存小片状正常区示弱回声区,这一型在非均匀性脂肪肝中多见,易误诊为肝内肿瘤。

(4).B超下脂肪肝、肝硬与肝癌的区别

正常肝脏的B超表现: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呈锐角;内部回声为细光点,分布均匀;肝内管道显示清晰。患脂肪肝时,肝回声前部增强;肝深部回声衰减至消失;肝内血管显示不清。

肝硬化时,肝脏缩小,形态失常;肝被膜增厚,表面凹凸不平呈波浪状、锯齿状和结节状等;肝内部回声增强,光点增多,粗糙或呈斑块状回声;肝静脉狭窄,粗细不等,走向不规则或显示不清;门脉高压表现:脾脏肿大、门静脉、脾静脉扩张、侧枝循环建立、胆囊肿大、胆囊壁水肿呈双边影、腹水。

肝癌超声图像特征为:肝脏肿大、形态失常,可见驼峰征;其回声表现多种多样,可见偏低回声、增强回声或弥漫样回声,以不均质增强回声为多见;可见声晕征,有此征的肿瘤生长迅速;肝内可见压迫征象:血管受压变细、弯曲和绕行;肛内胆管扩张;压迫可引起门脉系统、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及肝管、胆管内癌栓及相邻脏器受压变形或移位。

2 CT检查 近年来国内外有用CT诊断脂肪肝的报告,其准确性优于B超。主要系肝实质密度普遍的或局灶性降低,甚至低于肝内血管密度,从而反差清楚,但对于病变范围小于2~3厘米的脂肪浸润,仍难与肝癌相区别。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CT对诊断脂肪肝的准确性高于B超,对脂肪肝有诊断、分型、量化及鉴别论断的意义。尤其对局限性脂肪肝,能更清楚地与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等相鉴别。但其价格较高,而MRI价格较CT更昂贵,对脂肪肝的诊断优势不明显。

在CT上脂肪肝所累及部位的密度变低,一般在35HU以下,密度常接近于水或低于水的密度。正常人肝脏CT密度一般高于脾脏,一旦肝脏CT值低于脾脏,则可认定肝脏CT值较低。脂肪浸润肝脏可见清晰肝血管影,呈“枯树枝状”,增强后血管影更清楚。弥漫性脂肪肝者,一般较为均匀。局限性脂肪肝多见于肝右叶,尤以后段多见,病变区肝较饱满,密度不均匀减低,境界模糊不清;增强后病变区密度不均匀增强,其中可见血管影。

附:CT检查对诊断脂肪肝有何价值

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除了可用它对脂肪肝进行分型外,还可观察治疗前后肝脏体积的大小和密度变化,但价格昂贵及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对于脂肪浸润的诊断CT虽然优于B超,但对直径小于2-3厘米的圆型或小片状脂肪浸润仍难与肝癌相区别。局限性脂肪肝外形不规则,不呈圆块状,无占位效应及血管绕行,密度较一致,注射造影剂后外形不变,范围不缩小。原发或转移癌为四块型,大时有占位效应,密度不均,中间有很低密度区,注射造影剂后范围略缩小,境界更清楚,有时病变中还可出现致密的条状影。

弥漫性脂肪肝表现为肝的密度(CT值)普遍低于脾脏、肾脏和肝内血管,增强后肝内血管影显示得非常清楚,其形态走向均无异常。CT值的高低与肝脂肪沉积量呈明显负相关,因脾脏CT值常较固定,故肝/脾CT值的比值可作为衡量脂肪肝程度的参考标准,或作为随访疗效的依据。CT对脂肪肝的诊断具有优越性,其准确性优于B超,但费用昂贵及有放射性是其不足之处。另外,磁共振及肝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超声及CT检查诊断困难者,特别是局灶性脂肪肝难以与肝脏肿瘤鉴别时。

3 核磁共振(MRI) 利用MRI成像系统亦可诊断脂肪肝,脂肪病变区图像分界明显清晰,但其价值于CT或B超,并且价格昂贵,故少用此法诊断此病。

4 核素检查 B超诊断脂肪肝的价值虽比放射性核素为优,但前者在对局限性脂肪肝与占位性病变的鉴别有困难时,99mTC放射核素肝扫描可协助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