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过敏性休克后导致水肿

过敏性休克后导致水肿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休克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量的多少。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是Ⅰ型变态反应的结果,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通过非免疫机制发生的过敏性休克症状与体征称之为过敏样反应。

过敏性休克(anaphylactic shock)是某些抗原物质进入已致敏的机体后,通过免疫机制在短时间内发生的一种强烈的多脏器累及症候群。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及休克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机体的反应性、抗原进入机体的途径和量的多少。通常起病急骤、进展快、病情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

病因参见本章“概述”。绝大多数过敏性休克是Ⅰ型变态反应的结果,少数属Ⅲ型变态反应;通过非免疫机制发生的过敏性休克症状与体征称之为过敏样反应。

由本病引起的严重病理改变可表现为:喉头水肿、内脏充血、肺间质水肿和出血、急性肺淤血和过度充气,气道黏膜下极度水肿,小气道内分泌物增加,肝、脾、肠系膜血管充血和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约80%的死亡病例并存有心肌的灶性坏死或病变。

【诊断要点】

1.患者有与过敏原接触史和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突然发生,约50%的患者发生于接触抗原5min以内出现症状,仅10%发生30min之后,极少数发生在连续用药过程中。由于致敏原不同,症状亦可稍有不同,但大致相似;除血压下降和休克(降至80/50mmHg以下)的征象外,一般表现为4组症状:

(1)呼吸道阻塞症状:是本症最多见的表现,系由气道水肿、分泌物增加、喉和支气管痉挛所致。患者出现胸闷、憋气、喉头阻塞感、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喘鸣及气喘等,可因窒息而死亡,也是最主要的死因。

(2)循环衰竭症状:常有心悸、畏寒、冷汗、面色苍白、肢体寒冷或发绀、脉搏细弱或消失、血压下降或测不到,最终心跳停止。

(3)神经症状:系由脑缺氧和脑水肿所致。可有恐惧感、烦躁不安、意识不清或完全丧失、抽搐、肢体强直、昏迷、大小便失禁等;神志清醒者诉说有头晕、眼花、口干、面部及肢体麻木。

(4)皮肤过敏症状:是过敏性休克最早、最常见的先兆症状,可出现皮肤潮红、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除上述症状外,少数患者尚可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连续打喷嚏、流鼻涕、声哑、刺激性咳嗽,甚至影响呼吸。

2.常规检查 可发现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流动力学监测及血气分析时,可发现异常改变;休克好转后应对可疑过敏原做进一步确定。

3.详细了解用药史或接触致敏原的情况 临床表现典型者诊断不难,患者在应用药物或做过敏试验时,或应用动物血清后突然出现上述症状者,应立即考虑到过敏性休克。有助于迅速做出诊断、以防漏诊。

4.鉴别诊断 过敏性休克应与迷走血管性昏厥、遗传性血管性水肿相鉴别。迷走性昏厥患者无过敏的其他表现,平卧后昏厥立即好转。遗传性血管性水肿患者发作时通常无血压下降,也无荨麻疹。

【急救与治疗】 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时,应分秒必争、紧急进行抢救。

1.立即停用可疑过敏原或过敏药物 由接触过敏原而引起者应立即离开现场;结扎注射或虫咬部位以上的肢体以减缓吸收,亦可在局部注射0.005%肾上腺素2~5ml。

2.立即行肾上腺素注射 皮下或肌内注射0.5~1mg、静脉内为0.1~0.2 mg,继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静脉滴注以维持静脉通路。根据需要可于5~10min后重复给予肾上腺素。一般经过1~2次肾上腺素注射,多数患者休克症状在0.5h内可逐渐恢复;但若症状不缓解,则提示病情严重。

3.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及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可的松200~400mg,或甲泼尼龙120~240mg。

4.其他抗过敏或抗组胺类药 常用药物有:氯苯那敏(扑尔敏)10mg或异丙嗪25~50mg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5~50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5~10min以上);也可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20ml,西米替丁300mg静脉注射(儿童3~5mg/kg)。

5.输液 首剂补液500ml,可快速静脉滴注;成人1日内液量可达3 000ml。输液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和维持正常酸碱平衡。

6.血管活性药物 常选用去甲肾上腺素或间羟胺,用药剂量见本篇“概述”中的相应部分。

7.其他治疗措施 患者平卧、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有喉头水肿、呼吸困难者立即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陈纪君 程 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