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治疗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治疗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DIC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凝血酶和纤溶发生改变。DIC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溶血四个方面。血小板显著减少可输注血小板悬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发生在许多疾病基础上,由致病因素激活凝血及纤溶系统,导致全身微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有:

1.感染性疾病 占DIC发病数的31%~43%。

(1)细菌感染:革兰阴性细菌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等。革兰阳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等。

(2)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麻疹等。

(3)立克次体感染:斑疹伤寒、恙虫病等。

(4)其他感染:脑型疟疾、钩端螺旋体病、组织胞浆菌病等。

2.恶性肿瘤 占DIC患者的24%~34%。常见者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肝癌、肾癌、肺癌、脑肿瘤、恶性血管内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等。

3.病理产科 占DIC的4%~12%。常见病因有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感染性流产、死胎滞留、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宫破裂、前置胎盘等。

4.手术及创伤 占DIC患者的1%~5%。富含组织因子的器官如脑、前列腺、胰腺、子宫及胎盘等。大面积烧伤、严重挤压伤、骨折及蛇咬伤等。

5.医源性疾病 占DIC的4%~8%。主要与药物、手术及其他医疗操作、肿瘤手术、放疗、化疗等过程有关。

6.全身各系统疾病 如高血压、肺心病、ARDS、急性胰腺炎、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血型不合输血、急进性肾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全身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ns erythematosusc,SLE)、中暑、脂肪栓塞、移植物抗宿主疾病(grafi versus host disease,SVHD)等。

DIC的发病机制主要是凝血酶和纤溶发生改变。凝血酶活性改变引起凝血因子及凝血活性物质的活性增高,加速纤维蛋白的形成,血栓的形成,结果是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及血小板的大量消耗。纤溶酶被激活后可作用于纤维蛋白形成降解产物FDP,FDP又抑制纤维蛋白的形成和集合,抑制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活性而发生纤溶。所以在DIC时凝血和纤溶的变化是复杂的,可分高凝期、消耗性低凝血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 临床分急性慢性两种,以急性为多见,起病急骤,表现为严重广泛的出血。慢性起病隐袭,以栓塞症状为主。DIC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栓塞、溶血四个方面。

(1)出血倾向:是DIC最突出的症状。突发的广泛性自发性出血,常见皮肤黏膜出血,有大片瘀斑或血肿,伤口可渗血不止或血不凝固。严重病例可有胃肠道、呼吸道、泌尿道和阴道出血,分娩和产后流血及血不凝固。少数可颅内出血。

(2)休克:主要是微循环障碍引起低血压或休克,有皮肤黏膜发绀、少尿、无尿、呼吸循环衰竭的症状。休克后因组织缺氧、酸中毒、血液淤滞等又加重DIC,导致不可逆性休克。

(3)微血管栓塞:微循环有广泛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血栓形成,引起受累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甚至组织坏死。内脏栓塞常见于肺、脑、肝、肾和胃肠道等。肺栓塞可胸痛、呼吸困难、发绀及咯血。肾栓塞可腰痛、少尿、无尿和蛋白尿。胃肠道黏膜缺血、坏死可有呕血及黑便。皮肤栓塞可有指、趾、鼻、颊及耳部发绀及干性坏死。脑栓塞可头痛、偏瘫、瞳孔异常变化及意识障碍。

(4)微血管性溶血:血管内凝血可使血管腔变窄而使红细胞通过时损伤或破碎、引发溶血。溶血症状轻微早期不易发现。大量溶血可有黄疸,胆红素尿及贫血等症状。血象中有破碎红细胞和畸形红细胞。

2.诊断标准

(1)存在易引起DIC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2项以上的临床表现:①多发性出血;②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③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和体征;④抗凝治疗有效。

(3)实验室检查指标: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者:①血小板低于100× 109/L或进行性下降(如有肝病、白血病血小板<50×109/L);②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低于1.5g/L或进行性下降;③血浆硫酸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或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大于20mg/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或阳性。④PT缩短或延长3s以上,APTT缩短或延长3s以上。

(4)疑难或特殊病例应行下列相关检查,应有下列1项以上异常:①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②AT含量、活性及vWF水平降低;③血浆FⅧ∶C活性<15%(需与严重肝病所致的出血鉴别时有价值);④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或凝血酶原碎片1+2(F1+2)水平升高;⑤血浆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⑥血(尿)纤维蛋白肽A(FPA)水平升高。

【急救与治疗】

1.对病因和原发病的治疗 是治疗DIC的根本措施,积极控制感染,败血症,及时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死胎、胎盘,抗肿瘤治疗等。

2.支持疗法 纠正引起DIC的诱因,如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改善供氧,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3.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是终止DIC病理过程、减轻脏器功能损伤、重建凝血-抗凝平衡的重要措施。

(1)肝素:①肝素钠:急性DIC 10 000~30 000U/d左右,每6h用量不超过5 000U,静脉滴注,根据病情可连续使用3~5d。②低分子肝素:与肝素钠相比,其抑制FXa的作用较强,较少依赖AT,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出血并发症较少,半衰期较长,近年来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常用剂量为75~150UAⅩa(抗活化因子Ⅹ国际单位)/(kg·d),1次或分2次皮下注射,连用3~5d。

肝素使用的指征:①DIC早期(高凝期);②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呈进行性下降、微血管栓塞表现明显的患者;③消耗性低凝期但病因短期内不能去除者,在补充凝血因子情况下使用。

下列情况下应慎用肝素:①手术后或损伤创面未经良好止血者;②近期有大咯血的结核病或有大量出血的活动性消化性溃疡;③蛇毒所致的DIC;④DIC晚期,患者有多种凝血因子缺乏及明显纤溶亢进。

肝素治疗中应监测APTT,应维持在正常的1.5~2倍为宜,超过100s出血症状加重提示肝素过量,应减量或停用肝素,用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通常1mg鱼精蛋白能中和100U的肝素。

(2)其他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

①复方丹参注射液,单独或与肝素联合应用,剂量为20~40ml加入100~200ml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2~3/d,连用3~5d。

②右旋糖苷-40 500~1 000ml/d。

③AT与肝素合用,可减少肝素用量,增强疗效。用量为每次1 500~3 000U,静脉滴注,2~3/d。

④噻氯匹定:为抗血小板药物,通过稳定血小板膜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用法为250mg,口服,2/d。

⑤双嘧达莫500mg/d,加入200ml液体,静脉滴注,1/d。

4.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 可输新鲜血浆或补充凝血因子制剂。纤维蛋白原降低到1g/L以下时,可输注纤维蛋白原浓缩剂,每次2~4g,使其浓度提高到1.5g/L以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输注血小板悬液。

5.抗纤溶药物 在DIC早期忌用,DIC的纤溶亢进期应用,与足量的肝素同时应用。常用药有6-氨基乙酸(EACA),4~6g/d加液体中静脉滴注,维持量为1g/h;氨苯甲酸(止血芳酸),0.1~0.3g/d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止血环酸,每次0.25g加入液体中静脉滴注,1~2/d。

6.溶栓疗法 主要用于DIC后期、脏器功能衰竭明显及经上述治疗无效者,可试用尿激酶或t-PA。

(邢秀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