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生儿窒息复苏医患沟通

新生儿窒息复苏医患沟通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生后2~6h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发绀,呼吸衰竭。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最好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式抢救台上,既便于护理操作,又有利于维持体温。机械通气可有效地纠正呼吸衰竭,使肺疱充分扩张,减少肺疱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代替患儿的自主呼吸,减少呼吸功和氧耗。注意避免液体过量,防止发生肺水肿及动脉导管开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又称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是由于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临床上以出生后不久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和呼吸衰竭为特点,病理上以肺泡和细支气管上附有嗜酸性透明膜和肺不张为特点。多见于早产儿。

【诊断要点】 有早产、窒息史、剖宫产史,母亲有糖尿病史。生后2~6h出现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发绀,呼吸衰竭。

1.胃抽取液泡沫稳定性试验 生后1~2h取胃液0.5ml放入直径为10mm的试管内,加入纯乙醇0.5ml,用力振荡15min,管壁没有气泡提示有发生肺透明膜病的高度危险,气泡越多,发生肺透明膜病的可能越小。

2.X线表现有特征性改变 典型的肺部X线表现是细小颗粒状及网状阴影分布于两肺野,肺充气不足,肺野透亮度普遍减低,绝无代偿性肺气肿。重症可见颗粒状阴影融合成两侧对称的大片状密度增高均匀阴影,同时有典型支气管充气征,因全肺透亮度消失呈磨玻璃样,使膈肌及心界部分模糊不清。病情最重要时肺野呈全部一致性密度增高,完全变白,心影看不清,支气管充气征不明显,呈所谓“白肺”。

【抢救与治疗】

1.体温不升者 应注意保暖,置于最适宜环境温度,以减少氧耗,维持体温正常。在机械通气过程中,最好将患儿置于远红外辐射式抢救台上,既便于护理操作,又有利于维持体温。经常吸除咽部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纠正缺氧状况 保持患儿的血氧分压在60~90mmHg(8.0~12.0kPa)之间。病情较轻者,可采用鼻塞做持续气管正压给氧,给氧同时在呼吸道内维持一定水平的正压,使功能残余气量增加,防止肺泡萎陷和肺不张,从而改善通气,纠正通气/血灌流比例失衡,并可减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开始氧浓度0.6,持续气管正压4~6cmH2O(0.39~0.59kPa)。若缺氧未能纠正,可将吸氧浓度百分数值提高至0.8。

3.机械通气 是本病最重要的治疗方法,用持续气管正压治疗时压力>8cmH2O(0.78kPa),氧浓度0.8。氧分压仍<50mmHg(6.67kPa)或患儿同时血二氧化碳分压在50~60mmHg(6.67~7.98kPa);出现反复发作呼吸暂停,以及出生体重<1 500g的极低体重儿,是用机械通气治疗的指征。一般多经口插管,用呼吸末正压通气,呼吸器参数的初调值为:

(1)氧浓度:开始0.6~0.8kg体重,呼吸稳定后逐渐减少至0.4。

(2)吸氧峰压:20~25cmH2O(1.96~2.45kPa)。

(3)呼气末正压:4~5cmH2O(0.39~0.49kPa)。

(4)吸/呼比值(即1/E比值):1∶1~1∶1.2。

(5)呼吸频率:30~40/min。

(6)潮气量(即真正潮气量+管道气量+管道漏气之和):约为10~15ml/kg体重。机械通气可有效地纠正呼吸衰竭,使肺疱充分扩张,减少肺疱表面活性物质的消耗,代替患儿的自主呼吸,减少呼吸功和氧耗。

4.纠正酸中毒 纠正电解质平衡失调和呼吸性酸中毒,以改善通气为主。代谢性酸中毒可用5%碳酸氢钠治疗,第1次剂量3~5mg/kg体重,以后根据血剩余碱或碳酸氢根浓度而定,公式如下:剩余碱×体重(kg)×0.3=钠离子毫摩尔。先给半量,稀释成等张液后静脉注射。余量根据血氧监测情况给予补充,但24h内碳酸氢钠总量不宜超过6~8mmol/kg体重。高血钾在用碳酸氢钠后多可下降,如血钾仍高则加用15%~2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每4克加1单位正规用胰岛素。有低钙血症时,给10%葡萄糖酸钙,每次2ml/kg体重,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1倍后静脉缓注,速度1ml/min,必要时6~8h后可重复同量。

5.补液 提供基础热能,防止失水。注意避免液体过量,防止发生肺水肿及动脉导管开放。每日静脉液体量头1~2d,按60~80ml/kg体重,第3~4d 80~100ml/kg体重。极低出生体重儿因其不显性失水量较多,补液量可酌情增加,一般不大于每天120ml/kg体重左右,用1/6~1/5张液体。

6.其他 保持正常血压和各脏器灌注。低血压者若系血容量不足引起的则应输血浆10~20ml/kg体重,在补充血容量后,血压仍低者可给多巴胺,剂量为每分钟5~10μg/kg体重静脉滴注维持,要求收缩维持40mmHg(5.33kPa)以上。为扩张肺血管,减轻右心负荷,常用妥拉1次,动脉导管未闭发生心力衰竭者要限制进入量,应用地高辛及呋塞米,若无效可用吲哚美辛(消炎痛),剂量:日龄≤48h,首次量0.2mg/kg体重,口服或静脉注射,8~12h可重复1~2次,每次0.1mg/kg体重;日龄>48h,每次0.2mg/kg体重,间歇8~12h,共2~3次。24h内总剂量不超过0.6mg/kg体重。

7.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 目前肺表面活性物质有2种:①天然制剂系从人羊水或牛、猪肺灌洗液中提取。②混合制剂系在天然制剂中加入少量人工合成的二棕榈卵磷脂和磷脂甘油。两种制剂的剂量均为100~200mg/kg体重,可用1~4次。

【预防要点】

1.首选应避免早产,做好孕妇保健。

2.胎儿肺成熟度测定胎儿肺成熟后分娩 检查羊水卵磷脂/鞘磷脂之比≥2,说明胎儿肺已成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仅1.5%;卵磷脂/鞘磷脂之比1.5~2之间,胎儿肺尚未成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为35%;卵磷脂/鞘磷脂之比<1.5,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率为78%,此时,一方面用拟β药物抑制子宫的收缩,防止分娩,另一方面用倍他米松或其他激素诱导产生肺表面活性物质。

3.新生儿生后即予气管内注入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可防治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

(李自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