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感染期指伤后2周内的局部或全身感染,实际上也包含了体液渗出期内发生的感染,烧伤局部创面的感染是难免的,重点是避免全身性感染的发生,2周内引发全身性感染的细菌来自多种渠道。
1.创面 创面是全身性感染的主要来源,烧伤后即时创面是无菌的,经良好保护与治疗的浅度烧伤可能2周内顺利愈合而不发生感染;2周内不能愈合的深度烧伤则因坏死组织提供了细菌繁殖的条件,细菌迅速增殖甚至发生全身与局部侵袭,在创面未愈合前随时存在感染的危险。创面细菌的来源是环境、人员接触及隐藏于皮肤附件的常驻菌及伤员排泄物等的污染,初期细菌多是一般的非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以后即转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烧伤常见菌。
2.肠道 肠道是细菌的大本营,在早期缺氧、炎性介质等因素的作用下,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发生细菌及毒素的移位。细菌、毒素可以移位至肠系膜淋巴结进而达肠外其他组织甚至播散及全身,第三军医大学发现烧伤15min后血中就有肠道内毒素。可见肠道是烧伤早期感染细菌的重要来源。因此对早期发生感染,而又未发现创面有明显感染的情况下,应考虑肠源感染。
3.医源性 如呼吸机、监护仪、静脉输液管、气管插管、导尿管等,这些都是烧伤早期常需使用的设备,如果清洁消毒有所疏忽,就可能成为细菌传播的来源。
4.伴随的损伤或感染 如吸入性损伤的肺部感染或其他软组织损伤的感染,都可发展为急性全身性感染的病灶。
5.其他诱发全身性感染因素 除病原体外,早期还存在多种诱发急性全身性感染的因素。
(1)运送病人时机不恰当:在体液渗出高潮或已发生休克时转送伤员,长途颠簸,没有保护好创面,使创面污染等。
(2)休克治疗不得力:度过不平稳,缺氧时间长,导致感染发生率增高。
(3)创面处理不当:创面受压,暴露不充分,使创面早期溶解。
(4)创面屏障弱:伤后2周内,深度创面尚无肉芽屏障。
(5)烧伤后免疫功能全面下降:巨噬细胞、白细胞吞噬力下降,T淋巴细胞第1周明显下降,有免疫抑制活力的PGE2分泌增多等。
(6)体液回收的影响:伤后3~10d,毛细血管通透性恢复,渗出的体液回收,细菌毒素可能随之入血,成为急性感染的一个高峰。回收期败血症往往起病急,来势猛,病死率高。
(7)营养:烧伤后机体处于超高代谢,但早期伤员厌食,营养摄入不足,削弱了机体抗感染能力。
本期救治的重点问题是感染的防治,以及内脏并发症的防治。应积极处理好抗休克,尽量缩短组织缺血缺氧的时间。所以第一期的抗休克处理实际上包含了本期防治感染的因素。积极消除可能引起炎症反应的重要刺激原——创面。致炎因子可能在第一期已启动,一经发展至失控阶段则可毋需依照原刺激原而序贯进行。所以伤后5d切痂的习惯做法,对中止或减轻致炎因子的发展已嫌过迟。作为刺激原的另一方面是肠道,肠道微生物及内毒素的移位可能发生较早。已证明早期肠道营养对防止肠源感染的良好作用,对严重烧伤伤员在本期内使用高效抗生素,增强机体抵抗力,都是必需的。使用抗炎因子治疗是个新热点,已研制出一批因子的拮抗药、单克隆抗体、炎性因子受体的抗体等,并有试验使用的报道,但致炎因子众多,难以适从,其疗效与实用价值还有待观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