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烧伤创面外用药

烧伤创面外用药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用于烧伤创面的外用药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结痂药、促创面愈合药、脱痂药和以抗菌作用为主的药等四类。但首先要强调创面的清洁,要经常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不能单纯依靠外用药,任何有效的外用药,都不能代替外科处理。外用药以化学制剂较好,应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故常用来控制烧伤创面脓毒症。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烧伤创面外用药之一。

目前用于烧伤创面的外用药种类很多,大致可分为:结痂药、促创面愈合药、脱痂药和以抗菌作用为主的药等四类。但各有其局限性,还没有一种很理想的外用药。结痂药主要是中草药制剂,如四季青、毛冬青等,其成分主要是鞣质,起收敛作用,目前已较少应用。促创面愈合药主要是生物工程产品,如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等,市面已有产品出售;脱痂药目前用得最为广泛的是酶类制剂,如胰蛋白酶胶原酶等。但如能熟悉各种药物的性能,掌握用药的时机和方法,取其长,避其短,其治疗的效果还是不错。但首先要强调创面的清洁,要经常清除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分泌物,不能单纯依靠外用药,任何有效的外用药,都不能代替外科处理。否则,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反而还会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

外用药以化学制剂较好,应尽量避免应用抗生素,因其易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应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等,其他抗生素的局部应用应尽量避免,特别要避免青霉素的局部应用。局部抗生素治疗时间也不应过长、应用面积不宜过大,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或因吸收过多而发生毒性反应。

感染创面常用的外用药有1∶5 000呋喃西林、1∶2 000氯己定(洗必泰)、1∶1 000苯扎溴铵(新洁尔灭)和0.5%新霉素溶液等。现就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多,效果较好的杀菌、抑菌药物介绍如下:

1.氯己定(洗必泰) 氯己定是双胍化合物,其化学名为双氯苯双胍乙烷。具有广谱抗菌活性,是高效的革兰阳性及革兰阴性细菌的杀菌剂。主要使胞浆膜破坏,药物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上被吸附,随即使细胞的渗透屏障受到破坏。低浓度时引起细胞浆组分的渗漏;而在高浓度下(此浓度杀菌力较强)使细胞浆组分凝聚,导致细胞死亡。氯己定毒性很低,很少从创面吸收,无刺激性,偶尔有过敏反应。细菌不产生耐药性。烧伤常用1∶2 000氯己定溶液作创面湿敷换药或早期清创,对预防创面感染效果较好。为了提高杀菌效力,可用1∶1 000或1∶2 000的浓度。临床也外用100ml氯己定加磺胺嘧啶银粉1g的混悬液,防治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效果很好。

2.磺胺米隆(磺胺灭脓) 化学名为2-氨基-对-甲磺酰胺醋酸盐(盐酸盐),为磺胺药物的一种。其盐酸盐易致病人酸中毒,现已少用,而醋酸盐应用较多,它是一种强有力的创面抑菌药物,其活力不受血清、脓液、苯甲酸、组织分解产物和坏死组织的影响。易溶于水,在水溶基质内药物易穿透至焦痂下,并可渗入无血管区,用药后5h有80%~90%达组织内,用药后1~2h达峰值,此时已为最小抑菌浓度的2~5倍,8~10h后降至抑菌浓度以下。因此,每天需用药2次。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8%,主要由肾脏排出,半量在10~15min内排出,全部排出需6d。该药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蛋白合成有强力的抑制作用,能降低细菌量。由于它化学性状稳定,对革兰阴性杆菌和阳性球菌均有效,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有强大的抑菌作用,一般在用药后6h,可杀灭创面铜绿假单胞菌。对某些厌氧菌(如破伤风杆菌、梭状芽胞杆菌等)也有效。故常用来控制烧伤创面脓毒症。

该药副作用:使用时局部有疼痛,部分病例有过敏现象,如皮疹。可选用抗组胺药物而不必停药;有强烈抑制碳酸酐酶的作用,大面积持续使用会增加尿量,有时每小时可达100~200ml,尿比重高达1.030,影响肾小管的排酸保碱功能,尿中排出大量的碳酸氢钠,而氯则排出减少,Cl潴留,可导致高氯性代谢性酸中毒;能抑制痂下细菌繁殖,从而推迟焦痂分离时间;也能抑制上皮细胞生长,不利于创面愈合。常用10%磺胺米隆冷霜,直接涂于创面上,其厚度以完全覆盖创面为止,采用暴露疗法,每日涂2次,每次涂药时应将前次用药去除,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10%水溶液用于创面湿敷。植皮后的创面尽量不用,因可影响皮片的生长。粉剂直接撒布于创面上刺激性较大,一次用量不超过5g,目前应用较少。

3.磺胺嘧啶银(SD-Ag) 磺胺嘧啶银不溶于水,抗菌谱广,有强烈杀菌作用。对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都有效,特别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较显著。抑菌能力比磺胺米隆大50倍,不受创面分泌物、坏死组织和对氨苯甲酸的影响,它与氯化钠、硫基化合物和蛋白质的反应特别慢,磺胺嘧啶的释放也慢,故不会发生全身中毒现象。磺胺嘧啶银在组织中被核酸分解后释放出磺胺嘧啶及银离子,二者都具有抑菌作用。银离子和铜绿假单胞菌的脱氧核糖核酸结合而使细菌生长受抑制。此外,磺胺嘧啶可促使部分银进入细菌膜内,故其效果胜过其他磺胺类银盐,它还具有穿透焦痂的能力。

磺胺嘧啶银不引起病人代谢、电解质或酸碱平衡紊乱,吸收少,无毒性,不引起创面疼痛。但应用后坏死组织分离延迟。常用剂型有粉剂,直接撒布于创面上无刺激性;1%冷霜每日涂1次;用1%磺胺嘧啶银、氯己定混悬液(1∶2 000氯己定500ml+磺胺嘧啶银粉5g)作创面湿敷换药,对控制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有良好的效果,二者有协同作用,作用迅速,细菌很少产生耐药性,不为创面所吸收,可维持较长时间的抑菌作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烧伤创面外用药之一。

附:1%磺胺嘧啶银冷霜配制方法:

[配方] 磺胺嘧啶银1g,硬脂酸14g,甘油18g,氢氧化钾0.5g,单硬脂酸甘油酯2g,蒸馏水63ml,羟苯丙酯0.3%,羟苯乙酯0.7%。

[制法]

(1)取硬脂酸与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溶化,维持于70℃(为甲液)。

(2)取氢氧化钾加于63ml蒸馏水中,再加甘油加热至60~ 70℃(为乙液)。

(3)将甲液逐渐加入乙液中,不断搅拌。冷却后加入磺胺嘧啶银粉搅拌均匀,再加羟苯(预先加适量乙醇溶液)充分搅拌即成。

4.聚维酮碘(聚乙烯吡咯酮碘,碘伏,PVP) 常用0.5%~1%溶液,它对G球菌、G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效果。该药接触创面逐渐分解将碘缓慢释出而起灭菌作用。

5.0.5%硝酸银 该药抑菌谱较广,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溶血性链球菌均有效。但其穿透性较差,很快以氯化银形式沉淀于局部失去药效,故接触到血清、脓液及坏死组织后就迅速失去作用。因此,在细菌繁殖或侵入前使用最有效,已严重感染时则无明显疗效。0.5%硝酸银呈低渗性。易引起钠和氯等离子大量丢失,应适当补充。易使被服、敷料染为黑色,也可使创面染成黑色,给观察创面变化带来困难,故目前应用不多。

6.庆大霉素 为广谱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较好,对创面无刺激、无痛、无过敏反应。常用0.1%冷霜或溶液,长期使用可由创面吸收引起肾功能障碍和听神经损害,还可产生耐药菌株,故应慎重。多在植皮时用1~2次。

7.新霉素 常用0.1%~0.5%浓度的溶液做创面湿敷。

8.氯霉素 常用其粉剂直接撒在创面上,一般用于小创面(如外耳、颈部等或植皮创面)。

9.酶制剂 是目前公认的无创脱痂药,适用于小面积脱痂,常用的有胰蛋白酶和爱疗素。

(1)胰蛋白酶:可用粉剂撒于烧伤坏死组织上,外加油纱布或含有抗生素的油纱布,造成一潮湿的环境使酶发生作用;也可用胰蛋白酶油膏,将油膏均匀涂在纱布上,厚约2mm,贴于创面,每天换1~2次。若能掌握其使用的时机与方法,常可在用后2~3d使坏死组织大部脱除,再经短期湿敷,出现肉芽创面即可植皮。胰蛋白酶配方如下:胰蛋白酶75g,胰凝乳蛋白酶(糜蛋白酶)0.3g,新霉素1.5g,凡士林1 500g。

(2)爱疗素:是一种溶组织梭状芽孢杆菌的酶制剂,含有活性成分的胶原酶梭状杆菌肽酶A及其他作为辅酶的蛋白酶。胶原酶类是唯一能够分解自身变性胶原的蛋白水解酶,胶原酶与辅助蛋白酶的协同作用使伤口的坏死组织得到分解,从而增强对伤口的清创作用,而对健康组织无损害。使用方法是在微湿润的创面上涂2mm厚的爱疗素软膏,每天1~2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