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烧伤全身性感染的防治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严重烧伤,特别是大面积深度烧伤伴重度休克者,伤后很快发生肠源性感染,不但加重休克使之成为难治性,而且将并发脏器功能障碍。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实施肠道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对防治肠源性感染起着重要作用。对于全身性感染的病人还应做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导管培养等,以明确感染源。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包括严重烧伤、急性胰腺炎以及脓毒性休克的治疗。

(一)积极处理创面

1.创面是全身感染的主要来源,焦痂下水肿液中的炎症介质及内毒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血液及脏器,焦痂内还可能存在烧伤毒素,烧伤创面是引起烧伤后一系列并发症的根源,因此我们采取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于伤后尽早尽可能一次性全部切除焦痂,立即用异体皮(或异种皮)或自体皮严密覆盖创面。同时应清除深部坏死组织。对感染灶应立即进行病灶切除。临床与实验研究结果均表明,切痂能明显减少血浆及脏器内炎症介质的含量,有效地维持内脏功能,既缩短了疗程,功能恢复较好,还有效地减少了创面局部感染、全身性感染与内脏并发症的发生率。

2.对电击伤、合并挤压伤、环状Ⅲ度烧伤,应特别警惕深部肌肉坏死。应及时行筋膜下切开减压。出现恶臭、伴全身中毒症状加重者,应及早对可疑部位行筋膜下探查,彻底清除坏死肌肉,并注意有无厌氧菌感染。

3.定时翻身或使用悬浮床,避免创面长期受压,及时更换敷料。使创面充分引流;必要时予淋洗、浸泡、湿敷、半暴露等方法,以避免及控制严重感染。

4.常用的创面药物碘仿(含有效碘0.5%)、1%磺胺嘧啶银、10%磺胺米隆、0.45%利福平和莫匹罗星(百多邦)。为降低耐药的发生率,创面应避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全身正在使用的抗生素。

(二)抗生素的应用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有针对性,严重烧伤早期,尤其是伴有严重休克的患者,应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可以较好地控制在水肿回吸收期这一感染高峰发生全身性感染的危险,同时后期并发症也相对减少。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掌握好几个原则,既强调“早用、早停”,“敢用、敢停”以及“围手术期应用”等,为避免菌群失调,伤后立即开始口服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

1.轻度烧伤,只要创面引流好,可不用抗生素。中、重度烧伤抗生素的使用应强调用药时机和时限,要有针对性。大面积Ⅲ度烧伤患者应及早使用强有力的抗生素。病情稳定即可停药,随后抗生素的使用限于围手术期。切忌无原则地长期应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避免和减少因抗生素引发的并发症。

2.严重烧伤,特别是大面积深度烧伤伴重度休克者,伤后很快发生肠源性感染,不但加重休克使之成为难治性,而且将并发脏器功能障碍。为此,对此类病人伤后应选用主要针对肠道细菌的有效抗生素,待休克期后,再根据病情停用或继续应用抗生素。

3.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手术前30min应用抗生素一次,术后连用2~3d。

4.有全身性感染的症状时,参照血培养或创面培养的细菌,选用细菌敏感度高、药物毒性低以及内毒素释放少的抗生素。严重烧伤患者应勤做细菌学监测,保证用药的针对性;当致病菌确定前,可根据经验选用抗生素。烧伤病人常用抗生素见表6-3。

5.应用广谱抗生素时,可考虑同时口服酮康唑200mg 1~2/d。对于全身性真菌感染患者,可选用氟康唑,首次400mg静滴,1/d,之后200mg静滴1/d。脂质体两性霉素B(安浮特克)毒性较普通两性霉素B小,试验剂量为5mg,如可耐受,逐渐增加剂量,第1~4天分别为0.5、1、2和3~4mg/kg。

(三)早期肠道营养的应用

在严重烧伤患者早期实施肠道营养是安全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对防治肠源性感染起着重要作用。烧伤后应用早期肠道营养不仅能使肠道复苏,减少肠毒素移位和肠源性感染,降低体内炎症介质与激素水平,而且可改善其他内脏血液流量,有利于内脏功能恢复。临床结果证实,早期肠道营养可使烧伤面积50%成人早期降低血浆内毒素约30%。

(四)避免医源性感染

1.防止静脉感染 尽量做静脉穿刺,少放静脉导管。静脉导管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5d。

2.防止呼吸道感染 严重吸入性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应防止雾化器和吸痰导管污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3.防止尿道感染 烧伤休克期后应尽量少用尿管导尿。必需留置尿管者,也应勤更换,1/5~7d。

4.防止床垫、被服、敷料、器械及工作人员的接触污染。严格无菌操作,接触创面的床垫、被单、敷料及器械应经过消毒处理,尤其是在伤后2周内,创基肉芽屏障尚未形成时,更要加强隔离措施。

(五)烧伤感染的细菌学监测

定期监测烧伤细菌的流行病学和抗生素敏感情况,能有预见地选用有效抗菌药物。烧伤创面表层细菌与痂下细菌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除做创面表面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外,必要时应做痂下组织菌种鉴定、菌量计数及药物敏感试验。伤后2周内应勤作创面培养,大面积烧伤早期通常每2~3天1次,采样时每一烧伤区域如口周、颈、躯干、会阴、肛周及上下肢等均应采集标本,以使其能反应创面菌种分布的全貌。痂下每克组织菌量计数大于105~106是发生侵入性感染的危险信号。对于全身性感染的病人还应做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导管培养等,以明确感染源。深度烧伤或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的病人,除了行需氧菌培养外,还应做厌氧或真菌培养。

(六)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

采用CBP清除或减少脓毒症时循环中过多的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如LPS、TNF-α、PAF、C3a、C5a、IL-1、IL-6、IL-8等),此外还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清除肺间质水肿,改善组织氧的利用和为营养支持创造条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全身性感染,包括严重烧伤、急性胰腺炎以及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严重烧伤脓毒症患者应用CBP进行治疗结果表明:使用CBP后血浆内毒素和细胞因子(TNF-α、IL-1、IL-6、IL-8)浓度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彭毅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