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或减少气道内残存的原发性和继发性致伤物质,预防并发症。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是治疗吸入性损伤的基本治疗措施。伤后要保持气道内湿润,鼓励咳嗽、定期更换体位,以利引流。吸痰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但在重度吸入性损伤病人,大小气道内都充满黏稠分泌物、假膜、坏死组织等,单纯吸引常不易清除干净,此类病人采用灌洗,先将吸痰管缓慢插入左或右支气管内,然后注入5ml消毒生理盐水,数秒钟后,病人呛咳,使分泌物由小气道移至大气道,立即吸痰,由内向外吸,吸时将吸痰管左右转动或上下轻微移动,不要固定在一处吸,左右支气管内轮流灌洗,以后可4~6h进行1次,根据耐受情况,灌洗液可增加至30~50ml,吸净灌洗液后,可滴入抗生素液。吸痰及灌洗是已常规采用的吸入性损伤的有效治疗措施,但以往系在气道内分泌物、坏死物增多时,才应用此类措施。而火焰吸入性损伤除因热力损伤气道外,更主要的原发致伤因素是烟雾。烟雾是一些大小不等的颗粒悬浮在热空气或毒性气体中所组成的固体溶胶,含碳物质燃烧烟雾中主要是碳粒,碳粒无毒,但有许多毒性物质被覆其表面,烟雾中颗粒直径0.1~10μm,直径>5μm者多沉积于上呼吸道,而1~5μm可沉积于下呼吸道,<1μm者可进入肺泡。沉积在肺内的炽热碳粒引起损伤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所以吸入性损伤后应尽早进行灌洗,清除残存的致伤物质,中断其继续损伤作用。另外烟雾吸入伤后有一逐渐加重过程,伤后立即启动炎症反应,肺组织内巨噬细胞、粒细胞增多、激活后释放大量细胞因子、炎症介质、水解酶类和氧自由基等,加重肺组织损伤。早期灌洗,也能清除肺泡内此类继发性致伤因素,减轻继发性炎症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