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小儿消化道发育不完善,胃酸分泌能力较差,消化功能不足,而小儿不断生长发育,营养需要量大,消化系统负担较重,同时中枢神经系统又未健全,胃肠运动能力较弱,调节功能也不稳定,故烧伤后时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1.原因
(1)肠外感染:如败血症、创面脓毒症、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均可导致腹泻。这主要是由于毒素影响机体调节功能,使消化酶的活性降低,胃肠运动功能失调所致。
(2)肠内感染:主要是由于食物和食具不洁所致,金黄色葡萄球菌、克雷伯杆菌、沙雷菌、变形杆菌均可进入肠道而致消化道的感染;有时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内菌失调(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真菌性肠炎等)。
(3)饮食因素:烧伤以后,特别是感染以后,小儿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失调,伤后应用人工喂养,一时不能适应,从而影响消化和吸收,造成腹泻或呕吐。
(4)其他:如药物影响、代谢障碍、腹部受凉、单纯营养不足,使胃肠黏膜水肿,也可发生腹泻。
2.临床表现 轻者以消化不良症状为主,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大便次数增加,每日数次,大便为“蛋花样”或稀糊状,酸臭味,有少量黏液,但无脓血,镜检有大量脂肪球、不消化食物残渣和少许白细胞。重者大便可增至数十次,呈“水样便”。呕吐频繁或出现肠麻痹,并可伴有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一系列水与电解质紊乱。由于肠内毒素的吸收,小儿常有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嗜睡或躁动不安,甚至抽搐、昏迷。
3.防治
(1)重点在于预防:积极控制创面感染,及早消灭创面,预防败血症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等。重视小儿喂养,除注意饮食卫生外,要在能承受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营养。饮食的选择要注意营养,易消化和适合于小儿的消化功能。
(2)进行病因治疗:如系肠道感染,应给予敏感抗生素;如系菌群失调症则应当调整抗生素的应用;如系喂养不当则予以纠正。
(3)合理调节饮食: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胃肠功能失调,均应注意饮食的调节。轻度者:适当减少饮食量,并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牛奶用糖水或米汤稀释成1∶1或1∶2、1∶3。密切观察大便性质,如消化情况有所改善,可逐渐增加饮食量或牛奶的浓度。如未见好转,应考虑短期禁食。同时静脉补液以维持液体的补充和营养的维持。重度者:应立即禁食数天,病情好转再从流质开始,逐渐增加饮食量。如系婴儿可先给米汤和稀释的牛奶,其用量可比平时减少1/2或1/3,每4~6h一次,不足的水分,在两次喂奶之间补足。牛奶则以脱脂奶为佳,可加糖1%~2%。待病情改善后,渐渐增加饮食量。在禁食期间为保证热量的供应,可以补充静脉营养液。
(4)注意隔离、清洁、腹部保暖,以及口腔护理,准确记录出入水量。
(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