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猩红热样葡萄球菌感染

猩红热样葡萄球菌感染

时间:2024-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见于小儿,1972年Melish等发现其致病因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外毒素,称作红疹毒素。此毒素对表皮的颗粒层细胞有选择性的损害,而皮肤的其他层则无恙,猩红热样皮疹就是此综合征的一部分。“草莓舌”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与典型猩红热不同。化验检查:白细胞上升,×109/L或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多见于小儿,1972年Melish等发现其致病因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一种外毒素,称作红疹毒素。此毒素对表皮的颗粒层细胞有选择性的损害,而皮肤的其他层则无恙,猩红热样皮疹就是此综合征的一部分。

1.症状及体征

(1)体温:突起高热,常在39~40℃以上。

(2)皮疹:发热1~3d后,先于创周健康皮肤出现,以后迅速扩散到全身。皮疹为弥散性细小丘疹,大小1mm左右。初起稍平,后稍隆起,扪之略感粗糙。皮疹甚密,普遍发红,压之能暂时褪色,数秒钟后恢复原状,有时面部及全身潮红,并有“环口苍白”。数日后皮疹隐退,随后脱皮屑或大块脱皮。严重者皮疹密而多,甚至出血,压之不褪色,有些是由小点状红疹逐渐融合,极似荨麻疹。皮疹一般持续1~2d,最长4~5d,少数病例可反复发疹,直到创面完全愈合。“草莓舌”少见,多数只表现味蕾粗大,与典型猩红热不同。

(3)中毒症状:除有高热外,小儿精神差,嗜睡,严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抽搐。较一般猩红热的中毒症状为重。

(4)咽部症状:一般较轻,不表现呼吸道症状。

(5)创面改变:发疹时可见创面感染加重。上皮生长停滞或侵蚀性感染,有“虫蛀样”表现。

(6)化验检查:白细胞上升,(10~20)×109/L或以上,咽部未发现乙型链球菌,而创面均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

2.预后 如能及时控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预后良好,且多不遗留心肾等并发症。

3.治疗

(1)一般支持疗法。

(2)全身选用有效抗生素

(3)加强创面处理,消灭感染源是最根本的办法,如加强创面引流与清洁,及时消灭创面。

(4)这种细菌易造成交叉感染,应注意创面隔离。

(5)小儿抵抗力低,易患此症,要设法提高其抵抗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