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认为,严重烧伤后出现的免疫紊乱,就是被过度活化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从而引起局部甚至全身性炎症反应,其后果将造成组织损伤。而组织损伤正是伤后各种并发症发生的病理基础。严重烧伤后的并发症以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最为重要。现以此两种并发症为主,简述免疫紊乱如何介导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便于说明,现结合示意图进行叙述,图11-3是第一节中图11-2的延续。借以说明烧伤刺激导致的免疫紊乱,引起免疫细胞过度活化,而出现某些功能异常上调和某些功能异常下调,以及所招致的后果。从图中可以看到过度活化的ΜΦ,分泌功能上调,炎症介质大量释放,尤其是各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如TNF,IL-1,IL-6,IL-8等),再加上分泌增多的脂质代谢产物PAF等。它们是在炎症反应中起始动和调控作用的重要因素。对炎性细胞PMN来说,它们具有趋化、激发和使之活化的作用,被过度激活的PMN一方面迅速表达黏附分子(AM),通过与血管EC上的相应配体结合(接看图11-4),使两细胞黏附,从而促使PMN穿越血管壁向炎区聚集。另方面PMN通过增强的氧化代谢和脱颗粒,释放大量活性氧、水解酶等毒性物质,造成组织损伤。如果炎症反应不只限于局部,而是扩散至全身,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由此造成的组织损伤,将涉及远离局部的各脏器,这就是从ΜΦ和PMN的过度活化而导致严重并发症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MODS,MOF)发生的过程。
图11-3 烧伤后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其后果之一
(ΜΦ、PMN的活化)
图11-4 烧伤后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其后果之二
(EC、血小板的活化)
另方面伤后活化的ΜΦ抗感染功能却显著下调,吞噬功能减弱,抗原提呈能力降低,所以非特异和特异性免疫两方面的抗感染能力均受到抑制,成为感染并发症得以发生的原因。
被激活的PMN虽然释放毒性物质,但它原有的吞噬功能,包括趋化、吞噬和杀菌能力在伤后明显下调,抗感染能力减弱。活化的PMN还通过脂质代谢反应,产生白三烯(LTs),其中的LTB4既有趋化作用又具抑制活性,由于它的介入将加重PMN的聚集和淋巴细胞功能的抑制,从而加重了组织损伤和感染的发生和发展。而白三烯的LTC4,LTD4,LTE4均是很强的血管活性物质,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造成组织损伤。
严重烧伤后的免疫紊乱还引起内皮细胞(EC)过度活化,这也是受细胞因子级联反应激发所致。从图11-4可以看到,活化的EC表达黏附分子,促使PMN活化和移向炎区。活化的EC由抗凝转为促凝,这是因为细胞活化时,其表面的凝血酶调节蛋白(TM)脱落,致使与抗凝有关的C蛋白不能活化,以至凝血酶增多,促使血凝和血栓形成,造成微循环障碍,组织因而缺血缺氧,继而造成组织损伤。另外活化的EC释放大量促血凝的vW因子(vWF),而防止血凝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的合成却减少,从而更促进血栓形成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活化的EC还产生多种血管活性物质的炎性介质,其中的内皮素-1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作用,连同来自PMN的LTC4、LTD4、LTE4,都将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最终造成组织损伤。
此外,伤后活化的血小板的黏附性和聚集性均增加,一方面大量在炎区聚集,另一方面增强与EC的黏附,成为血栓的主要组成成分,另方面合成和分泌各种血管活性物质,参与对微循环的影响,最终也是造成组织损伤(图11-4)。
严重烧伤后的免疫紊乱也涉及到淋巴细胞,从示意图11-5可以看到,受伤后ΜΦ提呈抗原的能力削弱和所释放细胞因子的影响下,淋巴细胞虽然被激活,但表现在增殖和分化方面的功能却是下调,以至免疫反应的建立受抑,是感染易感性增加的重要原因。在第一节中已经提到,T淋巴细胞亚型Th1和Th2在伤后失去平衡,有偏向Th2的转型倾向。这一转向虽对细胞因子的级联反应有所阻抑,但所增多的具抑制活性的Th2型细胞因子同时也将使机体的其他免疫功能受到抑制,而Th1型细胞的减少,则将影响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对B细胞来说也表现为产生抗体的能力下调。这些都将使机体对感染的易感性有所增加。
图11-5 烧伤后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其后果之三
(淋巴细胞的活化)
以上是伤后免疫紊乱中,一些免疫细胞过度活化所引起的后果。现再介绍免疫分子过度活化的例子,即补体系统在免疫紊乱中过度活化的一些表现(图11-6)。被激活的补体系统产生一系列裂解产物。例如过敏毒素C3a、C5a,都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是吸引PMN向炎区聚集的重要趋化因子。补体裂解产物C3b可与血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IC)结合,而沉积于组织中,其中的补体将发挥其溶膜作用,使附近的组织受损。补体系统的活化,不论是通过传统途径或是旁路途径,最后都是攻膜阶段(C5b-C9)的活化,导致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再者,补体可因过度活化而使补体各组分出现耗竭。如果C3b减少,则将使调理功能降低,而削弱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致使感染发生。
图11-6 烧伤后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其后果之四
(补体的活化)
总之,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到,不论是免疫细胞的过度激活或是免疫分子的大量释放,所产生的后果均可归纳为两个发展倾向,一是造成组织损伤,另一则是感染并发症的发生。其实此二者也是互相影响的,受损的组织将为感染提供扩散的园地,而感染则将加重组织损伤。由此二者所导致各脏器组织结构完整性的破坏,将影响脏器功能的正常运转,继之发生功能障碍,以致出现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甚至是多脏器功能衰竭(MOF)。就各个脏器而言,功能不全发生率最高的是肺部,据统计约占32%。出现肺顺应性下降,呼吸窘迫,若再并发肺部感染,则将成为伤员的重要死亡原因。关于伤后心功能变化,过去关注不够。近期发现伤后早期已出现心肌受损,心输出量降低,这将导致全身性供血供氧不足。伤后肾功能不全,尤其是功能衰竭,一直被认为是伤员高病死率的主因。而肠道组织受损,尤其是胃肠黏膜损伤,不仅会产生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更重要的是,由于屏障功能遭到破坏,成为细菌及其毒素进入血流的通道,也就是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而且这一变化可以发生在伤后很早期,成为引发全身性感染的重要因素(见图11-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