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15-1所示均为目前应用的营养检测方法。
1.病史 伤前摄食、体重、营养状况以及有无疾病、水肿、腹水及营养素缺乏等。
2.体重 体重因体形不同而有相当大的个体差异。资料显示一组严重创伤病人伤后10d体重降低4.2kg,其中水分丧失3.3kg,而蛋白、脂肪丢失仅占0.9kg,所以,有人认为严重烧伤后早期体重变化主要为水分变化。烧伤早期大量输液、水肿、体液回收、创面大量渗出与蒸发、敷料包扎创面以及切、削痂手术去除坏死皮肤及皮下组织等,均影响体重测定结果,但如能参照伤前体重以及在复苏后对体重作连续观察,仍是烧伤营养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当实际体重较伤前减轻10%~15%时,表示营养摄入不足,应加强代谢营养支持,以避免营养不良所致器官功能不全、脓毒症等并发症。
3.上臂测量 通常包括上臂周径(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周径以cm表示)、三头肌皮皱(连线中点处皮肤及皮下脂肪折叠厚度以mm表示)、上臂肌周径[上臂周径(cm)-0.314×三头肌皮皱(mm)]三项测量。三头肌皮皱用以估计脂肪贮备,上臂肌周径用以估计营养状况。烧伤复苏阶段的水肿以及上臂烧伤等均限制其应用,此外,烧伤后短时间内不易发现变化是本指标固有的缺点。有人用卡尺测量一组重病人三头肌皮皱所得总体脂肪值与中子激活/氚标记水稀释法所测脂肪值比较,二者相差7.5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肌酐身高指数 用以评价营养状况,计算方法为:(烧伤病人24h尿肌酐mg/相同性别、身高24h尿肌酐标准值mg)× 100%。尿肌酐标准值可查表,或以成人每千克体重24h尿肌酐男性23mg、女性18mg计算(国外数值,供参考)。大面积烧伤后分解代谢增加,合并感染时更甚,尿肌酐排量增加,这就影响了肌酐身高指数评定烧伤病人营养状况的可靠性。
5.血清蛋白 目前常用的有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及维生素A结合蛋白。对营养监测的敏感性主要取决于该蛋白的半衰期。白蛋白半衰期较长约20d,分解代谢期可适当缩短。转铁蛋白半衰期8~10d,前白蛋白半衰期2d,维生素A结合蛋白仅为10~12h,均可迅速反映总体蛋白的变化,并与氮平衡的变化相一致。
但是,转铁蛋白受缺铁的影响,维生素A结合蛋白也受维生素A缺乏的影响。由于烧伤后体液在间隙间变动,蛋白自创面大量渗出,分解代谢及合成代谢的速率增加,在病程中不断地输液、输血及输注氨基酸及白蛋白等,均可影响血浆或血清蛋白浓度用作营养监测的正确性。
6.尿三甲基组氨酸 三甲基组氨酸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蛋白中,其更新率较慢。另一部分存在于皮肤、血管及肺、肠等内脏平滑肌中,数量虽较少,但更新率快。三甲基组氨酸由肌肉分解释放后不再合成蛋白而由尿中排出,故其尿排量可作为骨骼肌、内脏肌蛋白分解的指标。摄入肌肉蛋白可影响其排量,测定期间应避免摄入肉类。禁肉食条件下成人尿三甲基组氨酸24h排量为150~200μmol,男性稍高于女性。
7.氮平衡 系摄入氮与排出氮之差,差数正值为正氮平衡,负值者为负氮平衡。摄入氮包括口服蛋白及静脉输入血浆、白蛋白、氨基酸等,排出氮包括尿氮、粪氮及创面氮。氮平衡的计算方法为:
24h氮平衡(g)=[24h摄入蛋白(g)/6.25]-24h尿、粪和创面排氮(g)。
可收集24h尿测定尿氮,粪氮通常以1.5g计算。创面丢失氮的测定比较困难,许多氮平衡研究均未计算烧伤创面丢失的氮量。目前尚无确切计算创面丢失氮量的方法,下列方法可供参考:①伤后1~3d,成人每1%烧伤每天创面失氮0.3g;成人烧伤4~16d,Ⅲ度烧伤每1%每天创面失氮0.2g,Ⅱ度烧伤每1%每天创面失氮0.1g;②以尿氮排量的1/3估算。伤后时相不同、深度不同以及有无感染均影响创面的失氮量,上述方法只能是一种粗略的估计而已。
此外,累计氮平衡的计算方法是将一段时间内逐日的氮平衡值相加而求得。
8.免疫指标 淋巴细胞计数、皮敏试验、免疫球蛋白、C3、白细胞功能及T淋巴细胞等均可根据条件酌情选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