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泪道阻塞或狭窄
【病因】
1.眼睑及泪小点位置异常,泪小点不能接触泪湖。
2.泪小点异常,包括泪小点狭窄。闭塞或缺如,泪液不能进入泪道。
3.泪小管至鼻泪管的阻塞或狭窄引起的泪道结构或功能不全,致泪液不能排除。
4.其他原因,如鼻阻塞。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泪溢。泪溢可造成不适感,长期泪液浸渍,可引起慢性刺激性结膜炎,下眼睑,面颊部湿疹性皮炎。
1.婴儿泪溢 可单眼或双眼发病,泪囊若有继发感染,可出现黏液脓性分泌物,形成新生儿泪囊炎。
2.成人泪溢 因功能性或器质性泪溢阻塞引起。
(1)功能性泪溢:原因为眼轮匝肌松弛,泪液泵作用减弱或消失,泪液排除障碍,出现泪溢。
(2)器质性泪溢:上述列举的泪道阻塞或狭窄原因引起的泪溢均为器质性。
【检查方法】
1.染料试验 于双眼结膜囊内滴入1滴2%的荧光素钠溶液,5min后观察和比较双眼泪膜中荧光素消退的情况,如一眼荧光素保留较多,表明该眼可能有相对性泪道阻塞。
2.泪道冲洗术 采用钝圆针头从泪点注入生理盐水,根据冲洗液体的流向判断有无阻塞及阻塞的部位。
3.泪道探通术 诊断性泪道探通有助于证实上泪道阻塞的部位,治疗性泪道探通主要用于婴幼儿的泪道阻塞。
4.X线碘油造影 用于显示泪囊大小及阻塞部位。
【治疗】
1.婴儿泪道阻塞或狭窄 可用手有规律的压迫泪囊区,自下眼睑下线内侧与眼球之间向下压迫,压迫数次后滴入抗生素眼液,每日3~4次,坚持数周能使下端开放,大多数可自行痊愈或经过压迫治愈。保守治疗无效,6个月后可以考虑泪道探通术。
2.功能性泪溢 可试用硫酸锌及肾上腺素溶液点眼以收缩泪囊黏膜。
3.泪小点狭窄、闭塞或缺如 可用泪小点扩张器扩张或探通。
4.睑外翻泪小点位置异常 可于泪小点下方切除一水平椭圆形结膜及结膜下结缔组织,以矫正睑外翻,使泪小点复位。也可用眼睑水平缩短术,电烙术。
5.泪小管阻塞 可试用泪道硅管留置治疗,也可用激光治疗,泪液旁流术。
6.鼻泪管狭窄 可行泪囊鼻腔吻合术。
二、慢性泪囊炎
【病因】 因鼻泪管狭窄或阻塞,致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致病菌为肺炎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多见于中、老年妇女。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泪溢,检查可见结膜充血,下眼睑皮肤出现湿疹,用手指挤压泪囊区,有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泪道冲洗时,冲洗液自上下泪小点反流,同时有黏液脓性分泌物,由于分泌物大量潴留,泪囊扩张,可形成泪囊黏液囊肿。
【治疗】
1.药物治疗 可用抗生素眼液滴眼,每日4~6次,滴眼前先要挤出分泌物,也可在泪道冲洗后注入抗生素药液,药物治疗只能暂时减轻症状。
2.手术治疗 常用的是泪囊鼻腔吻合术,近年开展的鼻内镜下鼻腔造口术,无法行吻合术或造口术时,可考虑泪囊摘除术。
三、急性泪囊炎
急性泪囊炎大多在慢性泪囊炎的基础上发生,与侵入细菌毒力强大或机体抵抗力降低有关,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链球菌。新生儿泪囊炎则以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多见。
【临床表现】 患眼充血,流泪,有脓性分泌物,泪囊区局部皮肤红肿,坚硬,疼痛,压痛明显,炎症可扩展到眼睑,鼻根和面额部,甚至可引起眶蜂窝织炎,严重时可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不适。数日后红肿局限,出现脓点,脓肿可穿破皮肤,脓液排出,炎症减轻。但有时可形成泪囊瘘管,经久不愈,泪液长期经瘘管溢出。
【治疗】 早期可行局部热敷,全身和局部使用抗生素控制炎症。炎症期切忌泪道探通或泪道冲洗,以免导致感染扩散。如炎症未能控制,脓肿形成,则应切开排脓,放置橡皮引流条,待伤口愈合,炎症完全消退后按慢性泪囊炎处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