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沙眼衣原体性结膜炎

沙眼衣原体性结膜炎

时间:2023-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沙眼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可致盲。体征有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角膜血管翳,血管从上方结膜侵入角膜,影响视力。1.诊断标准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和(或)滤泡,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角膜血管翳,上穹窿部或上睑结膜出现瘢痕,结膜刮片有沙眼衣原体,具备第一项+其他三项之一。2.分期 Ⅰ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血管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沙眼(trachoma)是由沙眼衣原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可致盲。因其在睑结膜表面形成粗糙不平的外观形似沙粒,故名。可发生于任何人群,主要见于卫生状况差的地区。

【病因】 沙眼衣原体,抗原型A、B、C或Ba型。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间接传播,节肢昆虫也是传播媒介。

【临床表现】 多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时期。潜伏期5~12d,双眼急性或亚急性发病。

1.急性期 畏光、流泪、异物感、黏液或黏液脓性分泌物。

2.慢性期 眼痒、异物感、干燥、烧灼感。

3.晚期 发生并发症:结膜瘢痕、角膜混浊、睑球粘连等。

体征有结膜充血、乳头增生、滤泡、角膜血管翳,血管从上方结膜侵入角膜,影响视力。血管翳末端常见浸润且可形成溃疡。

【并发症】

1.睑内翻、倒睫 瘢痕收缩,破坏毛囊。

2.上睑下垂 重量增加,破坏Muller肌。

3.睑球粘连 结膜穹窿部因瘢痕而变短变浅,甚至完全消失,下睑穹窿部尤为显著。

4.实质性结膜干燥症 泪腺开口阻塞,结膜杯状细胞和副泪腺破坏。

5.慢性泪囊炎 破坏泪道黏膜,鼻泪管阻塞。

6.角膜混浊 角膜血管翳、角膜上皮炎。

【诊断与分期】

1.诊断标准 上穹窿部和上睑结膜血管模糊、充血、乳头和(或)滤泡,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见角膜血管翳,上穹窿部或上睑结膜出现瘢痕,结膜刮片有沙眼衣原体,具备第一项+其他三项之一。

2.分期 Ⅰ期(进行活动期):上睑结膜乳头与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血管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Ⅱ期(退行期):上睑结膜自瘢痕开始至大部分变为瘢痕,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瘢痕期):上睑结膜活动性病变完全消失,代之瘢痕,无传染性。

【治疗】 包括全身和眼局部药物治疗及并发症的治疗。

1.全身治疗 急性期或重症沙眼,口服红霉素等抗生素3~4周。

2.局部治疗 0.1%利福平、10%磺胺醋酰钠,0.3%氧氟沙星滴眼液,红霉素眼膏点眼3~6个月。

3.防治并发症 治疗角膜炎、滤泡挤压术、睑内翻矫正术、电解倒睫等。

【预防】 宣传教育、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消毒避免传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