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是以光作为适宜刺激的视觉生物器官,因此从光学角度可将眼看作是一种光学器具,即一种复合光学系统。眼球光学系统的主要成分由外向里为: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从角膜到眼底视网膜前的每一界面都是该复合光学系统的组成部分。
正视:当眼的调节静止时,外界的平行光线经眼球屈光系统后恰好在视网膜中心凹聚焦。
一、近 视
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经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前。
【分类】 分类方法较多,主要有:
1.按屈光成分分为 ①屈光性近视:主要由于角膜或晶状体曲率过大,趋光力超出正常范围,而在正常范围。②轴性近视:眼轴长度超出正常范围,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在正常范围。
2.根据近视度数分类 轻度:低于—3.00D;中度:—3.00D~—6.00D;高度近视:高于—6.00D。
3.根据功能分类 ①单纯性近视眼:大多起自青春期,进展较慢,程度一般为低度或中度,远视力矫正可达到正常,其他视功能正常,遗传因素不明显或不肯定。②病理性近视:常有遗传因素,眼轴进行性加长,豹纹状眼底,不规则的萎缩斑或者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伴后巩膜葡萄肿,视力常不能矫正到正常。
【临床表现】 远距离模糊近距离清楚,近距视力好,近视初期常有远距视力波动,注视远处物体时眯眼。由于看近时不用或少用调节,所以集合功能相应减弱,易引起外隐斜或外斜视。
近视度数较高者,除远视力差外,常伴有夜间视力差、飞蚊症、飘浮物、闪光感等症状。度数高者年轻时易出现玻璃体液化,混浊和玻璃体后脱离等。眼底改变可出现弧形斑。病理性近视可出现豹纹状眼底、不规则的萎缩斑或者色素沉着呈圆形黑色斑;视网膜周边格子样变性,囊样变性,视网膜脱离,后巩膜葡萄肿。
【矫治】 需先经准确验光确定近视度数,应用合适的凹透镜使光线发散,进入眼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上。可选用框架眼镜或角膜接触镜矫正,也可在医师指导下有条件的选择屈光手术。对近视的发生和发展的控制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尚无效果确切的方法。
二、远 视
当调节放松时,平行光线经过眼的屈光系统聚焦在视网膜之后。
【分类】 可以分为低度远视:<+3.00D。中度远视:+3.00D~+5.00D。高度远视:>+5.00D。能被调节代偿的那一部分远视叫做隐性远视(latent hyperoopia)。
【临床表现】 与年龄关系密切:
(1)小于6岁时。低中度远视无任何症状,因为调节幅度很大,近距离阅读的需求也少;高度远视通常在体检时发现,或者有调节性内斜发现。
(2)6~20岁时近距离需求增大,特别在10岁时,阅读量增加,阅读字体变小,开始出现视觉症状。
(3)20~40岁时,近距离出现眼酸,头痛等症状,部分老人老视提前出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调节幅度减少,隐性远视减少,显性远视增加。
(4)大于40岁时调节幅度进一步下降,隐性远视变为显性远视,不但需要近距离阅读附加,而且还需要远距远视矫正。
三、散 光
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斑的屈光状态成为散光。可由角膜或晶状体产生。
【分类】
1.分为规则散光和不规则散光。
2.根据子午线聚焦与视网膜的位置关系分为: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混合散光。
散光对视力下降的影响取决于散光的度数和轴位。散光度数高或斜轴散光对视力的影响较大,逆规散光对视力的影响比顺规散光大。
【矫正】 散光应以柱镜矫正,如不能适应全部矫正,可先予以较低度数矫正,再逐渐增加度数。不规则散光不能用柱镜矫正,可试用硬性角膜接触镜矫正。
四、屈光参差(anisometropia)
双眼屈光度数不等者称为屈光参差。度数超过2.50D以上者通常会因融像困难出现症状。进行屈光矫正时,应考虑矫正法的视网膜像放大率。
五、老 视
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下降。
老视者初期常感觉将目标放得远些才能看清楚,在光线不足时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加重。为了看清近目标需要增加调节,常产生因睫状肌过度收缩和相应的过度集合所致的视疲劳症状。
根据Hoffstetter公式可以推知老视出现的时间和校正所需的附加度数,一般规律是正视眼在45岁左右约需+1.50D,50岁左右约需+2.00D,60岁以上约需+3.00D。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