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女,3个月,出生后1个月发现右侧眼睑紫红色肿块。
图1-29
【影像所见】
图1-29A 横断面T2WI,显示右侧眼眶鼻侧不规则肿块,呈略高信号,累及眶隔前结构和眶隔后肌锥外间隙,肿块后部可见点片状流空信号影(箭头),内直肌受压移位。
图1-29B 横断面T1WI,示肿块呈略低信号,位于鼻侧眶隔前(箭头)和眶隔后肌锥外间隙(箭)。
图1-29C 冠状面T1WI,示右侧眼眶鼻侧不规则肿块上下方向延伸的范围(箭头)。
【病理诊断】
右侧眼眶毛细血管瘤。
【临床与病理特点】
眼眶毛细血管瘤(orbital capillary hemangioma)多发生于婴幼儿,出生时即有或出生后6个月内发生,2岁内迅速生长,部分患儿长大后肿瘤可自发消退。
如果沿颜面部三叉神经上和中支的分布区广泛发生毛细血管瘤,称为Sturge-Weber综合征,并可伴有脉络膜血管瘤或脑膜血管瘤。
由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增殖而成,属于真正的肿瘤,肉眼观肿瘤无包膜,实质呈灰白色颗粒状,易碎。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1.CT和MRI可显示毛细血管瘤的累及范围,T1WI或脂肪抑制序列显示病变范围较好。
2.冠状面或斜矢状面CT与MRI可明确鉴别毛细血管瘤与脑膜膨出。
【诊断要点】
1.常位于眼睑,形态不规则,向后可累及眶隔后的间隙;毛细血管瘤在临床上较易确诊,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明确病变的范围。
2.CT呈等密度,密度均匀,也可不均匀。
3.T1WI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可有血管形成的信号流空影。
4.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眶前部脑膜膨出 ①冠状面或斜矢状面CT显示眶上壁骨质缺损;②冠状面或斜矢状面T2WI表现为高信号的脑脊液,并与颅腔相通。
2.横纹肌肉瘤 生长速度较快,侵及眶腔,易骨质破坏及眶外侵犯。
3.淋巴管瘤 常在出生6个月后发病;为液体信号,如有自发性出血,在T1WI上呈高信号,典型的病例可见出血形成的液-液平面。
【评述】
发生于婴幼儿的眼睑不规则肿块,CT和MRI的主要作用是明确病变范围以及鉴别脑膜膨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