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颞骨影像学检查方法

颞骨影像学检查方法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主要用于诊断小听神经瘤,目前已被MRI取代。概念和方法已在眼部详细叙述过,不再重复。

(一)X线检查

1.X线片 颞骨的结构复杂而细微,平片重叠较多,主要用于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观察人工耳蜗的情况。

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X线片主要采用X线耳蜗平片(cochlear view),主要技术参数:患者取俯卧位,头颅矢状面与暗盒成40°~50°,人工耳蜗植入侧的额部、颧骨和鼻尖贴近台面,呈前后斜位,X线的中心射线垂直于台面射入。

现在一般采用数字成像技术,主要包括CR(computer radiography,计算机摄影)和DR(digital radiography,数字摄影),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后处理,与过去的直接胶片摄影相比,能更清楚地显示人工耳蜗及电极的情况。

2.DSA检查 在颞骨部主要用于血管球瘤的诊断和术前栓塞、乙状窦和颈内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溶栓治疗、颈内动脉岩骨段动脉瘤的诊断和栓塞治疗等。

(二)CT

1.作用和限度 对骨质和钙化显示较好,广泛地用于颞骨正常结构和解剖变异、畸形、炎症、外伤和肿瘤的骨质改变等,但显示蜗后听觉传导通路及其病变较差。

2.颞骨CT扫描方法和参数 颞骨CT有两种扫描方式:非螺旋扫描方式和螺旋扫描方式,现提倡采用螺旋扫描方式。

(1)非螺旋扫描方式:一般用于球管热容量较小的单排或双排螺旋CT扫描仪以及普通的非螺旋CT扫描仪。

①扫描体位:横断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上线,冠状面扫描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

②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150mA,层厚1~2mm,层间距1~2mm(层间距等于或小于层厚),视野(FOV)为14~18cm(如单侧分别重建,视野为8~10cm),矩阵≥512×512,骨算法重建(对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需观察软组织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边缘强化,骨窗的窗宽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韧带、肌腱、鼓膜等软组织显示及镫骨的窗宽3 000~4 000HU,窗位200~400HU,软组织窗的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2)螺旋扫描方式:主要用于多层螺旋CT。

①扫描条件或参数:横断面扫描基线为通过外耳孔与硬腭平面平行的基线,避免直接扫描晶状体,电压≥140kV,电流≥300mA,扫描层厚选择多排螺旋CT扫描仪的最薄层厚,螺距(pitch值)<1(螺距越小,图像质量越高,推荐使用0.5左右)。

②横断面源图像重建条件或参数:横断面重建基线为通过外耳孔与硬腭平面平行的基线,重建层厚等于扫描层厚,层间距小于扫描层厚的50%,FOV为14~18cm(如单侧分别重建,FOV为8~10cm),矩阵≥512×512,骨算法重建(对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需观察软组织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

③各断面重建图像的条件或参数:采用MPR技术获得所需要断面的图像,横断面重建基线为听眶上线,冠状面的重建基线为听眶下线的垂线,Stenvers位的重建基线平行于颞骨长轴; Poschl位的重建基线垂直于颞骨长轴,矢状面的重建基线平行于正矢状面,斜矢状面的重建基线平行于面神经管鼓室段,或根据需要进行其他断面或曲面重建,层厚1mm或以下(为了照相方便,不宜太薄,必要时在可疑的地方可重建更薄层厚的图像),层间距等于或小于层厚,FOV为14~18cm(如单侧分别重建,FOV为8~10cm),矩阵≥512×512,边缘强化,骨算法重建(对肿瘤或肿瘤样病变等需观察软组织的患者同时采用骨算法与软组织算法重建),骨窗的窗宽3 000~4 000HU,窗位500~700HU,显示韧带、肌腱、鼓膜等软组织及镫骨的窗宽为3 000~4 000HU,窗位:200~400HU,软组织窗的窗宽300~400HU,窗位40~50HU。

(3)三维图像重建和后处理:主要有MaxIP、MinIP、SSD、VRT及VE等技术。利用MaxIP对听骨链、骨迷路进行重建获得听骨链和骨迷路的三维图像;利用MinIP去除膜迷路周围结构,仅对骨迷路腔内膜迷路进行重建获得膜迷路的三维图像;利用SSD对图像进行切割,去除表面的一部分结构获得所要观察的结构的图像,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些结构;利用VRT观察所要显示结构的整体情况;采用仿真内镜技术重建并观察迷路腔、鼓室腔和内耳道等。

3.增强扫描 对软组织病变、面神经、听神经病变或颈内静脉病变等推荐行MR增强扫描,一般不推荐行CT增强扫描,如果无MR设备可行CT增强扫描,推荐使用自动注射器和非离子型碘对比剂,总量80~100ml,2.0~3.0ml/s,延迟扫描时间依病变及设备情况而定,采用软组织算法重建。

4.CT气体脑池造影 检查时患者侧卧位,患侧向上,腰穿后经蛛网膜下腔注入O2、CO2或滤过空气3~5ml后,患者改坐位,同时向健侧倾斜45°,头亦向健侧倾斜使耳部达到最高点,气体上升至内听道后进行扫描,扫描时仍保持侧卧位,患耳向上,采用高分辨率CT扫描。过去主要用于诊断小听神经瘤,目前已被MRI取代。

5.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 在颞骨主要用于进一步显示颈动脉岩骨段动脉瘤。概念和方法已在眼部详细叙述过,不再重复。

(三)MRI

1.作用和限度软组织对比较好,可较好地显示膜迷路、软组织和蜗后听觉传导通路及病变、炎症或肿瘤累及内耳和(或)颅内、颈内静脉及病变、乙状窦血栓形成和岩尖与颅底骨髓腔内改变等,但对骨皮质破坏和钙化显示差,且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是行MRI检查的绝对禁忌证,眼球内金属异物和颅内动脉瘤银夹夹闭术后等是行MRI检查的相对禁忌证。

2.扫描方法

(1)线圈:头颅正交线圈(或头颅多通道线圈),仅扫描外、中、内耳结构时可使用表面线圈。

(2)扫描体位:横断面的扫描基线与额叶底部平行,冠状面的扫描基线为硬腭的垂线。

(3)扫描序列:横断面、冠状面T1WI/高分辨率T2WI,斜矢状面T1WI或T2WI(扫描基线平行于面神经鼓室段)可在一个层面上显示面神经前膝至乳突段;内耳水成像:GE公司扫描设备采用FIESTA(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 state acquisition)序列,Siemens公司扫描设备采用CISS(constructive interference in the steady state)序列,前面两个序列都属于梯度回波序列,Philips公司和东芝公司扫描设备采用自旋回波序列重T2WI,层厚为0.8mm,层间距为0或负值(即叠加扫描),采用MIP(最大强度投影)重建膜迷路的三维图像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畸形等,采用MPR重建内听道神经的矢状面或斜矢状面(垂直于内听道神经走行方向)显示内听道内神经及其异常(神经发育异常或肿瘤);冠状面MRV(静脉造影)可确诊或排除颈静脉球瘤;横断面MRV(静脉造影)可确诊或排除炎症或肿瘤侵犯静脉窦;3D TOF MRA或3D增强后梯度回波MRA可确诊或排除颈内动脉瘤。

以下情况需行增强扫描:肿块患者,怀疑或排除肿瘤(包括听神经瘤或面神经瘤),怀疑或排除内耳或神经炎症,怀疑或排除炎症或肿瘤侵犯颅内结构等。对比剂使用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浓度为469mg/ml,剂量0.1mmol/kg,采用高压注射器经上臂静脉注射,注射速率2.5ml/s。

脂肪抑制后横断面、冠状面T1WI(场强低或化学位移脂肪抑制技术效果较差的设备不使用脂肪抑制技术);斜矢状面或矢状面T1WI显示面神经、听神经、蜗后听觉传导通路或其他病变。

(4)扫描参数:除特殊序列已经标明的参数外,一般采用层厚3~5mm,层间距0~0.3mm,FOV为16~20cm;矩阵≥256×256;高分辨率T2WI层厚2mm,层间距0.5~0mm,矩阵≥320 ×256。

(5)MR血管造影(MR angiography,MRA):在颞骨部MR动脉造影主要用于进一步显示颈内动脉岩骨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岩骨段走行异常等。MR静脉造影主要用于明确或排除颈静脉球瘤、颈内静脉与硬脑膜窦血栓形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