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术前明确是否有人工耳蜗植入术的禁忌证、妨碍耳蜗植入的正常变异或病变等。
2.术前CT评价乳突、圆窗及耳蜗等结构,为每个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手术“路径图”。
3.人工耳蜗植入的绝对禁忌证包括双侧迷路未发育(Michel畸形)、双侧耳蜗未发育、双侧内耳道内蜗神经缺如、神经纤维瘤病2型(NF2)、双侧蜗神经损伤、双侧听中枢发育不良和脑干蜗神经核病变等,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介绍影像学表现了。
4.人工耳蜗植入的相对禁忌证包括共腔畸形、囊状耳蜗前庭畸形、Mondini畸形、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和闭塞型骨化性迷路炎等。
5.妨碍人工耳蜗植入的其他颞骨异常包括永存镫骨动脉、颈内动脉异位、颈静脉窝骨质缺损等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时发生出血的风险较高;面神经管鼓室段低位、面神经管乳突段前位或面神经管鼓室段和乳突段骨质缺损等患者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时发生面神经麻痹的风险较高并在手术时影响了圆窗龛的暴露和操作甚至无法植入耳蜗电极;双侧圆窗先天性缺如或明显狭窄则需要钻开耳蜗骨质,然后将电极植入;耳蜗型耳硬化症患者在人工耳蜗植入后发生面神经受刺激的概率增高,可能是由于耳蜗内电极刺激的电流通过海绵样变的骨质传导至面神经所致;有的内耳畸形患者伴有内耳道底与前庭或耳蜗相通,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可出现淋巴液喷泉状涌出,临床上称为“井喷”;慢性中耳炎伴有鼓膜穿孔者,如果炎症得到控制,可选择一期或分期手术,一期手术是指根治中耳乳突病灶,鼓膜修补(或乳突腔颞肌填塞和封闭外耳道)的同时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分期手术指先行病灶清除,修复鼓膜穿孔或封闭外耳道,3~6个月后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6.影像学检查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作用主要是评估植入的人工耳蜗的情况。一般采用X线耳蜗平片(cochlear view),主要技术参数为患者取俯卧位,头颅矢状面与暗盒成40°~50°,人工耳蜗植入侧的额部、颧骨和鼻尖贴近台面,呈前后斜位,X线的中心射线垂直于台面射入。X线片的作用主要是术后观察人工耳蜗的位置及在耳蜗内的电极数以及导线有无断裂或穿出耳蜗的情况。螺旋CT扫描三维重组除了明确地显示人工耳蜗植入并发症如穿出耳蜗或植入到其他结构等以外,还可直观地显示人工耳蜗电极植入的形态、部位、与耳蜗的关系以及在耳蜗内的深度,是临床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观察植入电极的较为直观而准确的方法,对X线片显示不佳的患者可采用此方法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