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海绵窦区动脉瘤

海绵窦区动脉瘤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CTA可显示动脉瘤和载瘤血管的关系。本病需与脑膜瘤、海绵窦神经鞘瘤等鉴别,CT表现为明显强化、MR表现为流空信号及搏动伪影提示动脉瘤,MRA和CTA可明确鉴别。CT或MR怀疑海绵窦肿块为动脉瘤时必须采用MRA或血管造影证实。

【病例】

女,50岁,右侧视力下降2个月。

图4-25

【影像所见】

图4-25A、B 分别为横断面T1WI和横断面T2WI,显示右侧海绵窦椭圆形肿块影(箭),信号混杂,以高信号为主,内可见条形低信号影。

图4-25C 横断面增强后T1WI显示海绵窦肿块(箭)的前内侧明显强化的强化影(箭头)。

图4-25D 冠状面T1WI显示右侧海绵窦椭圆形肿块影,外侧缘可见半环形高信号影(箭),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明显狭窄(箭头),与病变不能分开,右侧视交叉受压上抬。

图4-25E 冠状面增强后T1WI显示右侧肿块内上侧部分明显强化及其在左侧颞叶区形成的明显搏动伪影(箭头)。

图4-25F 横断面MRA源图像显示右侧海绵窦肿块仍呈不均匀高信号(箭)并与明显狭窄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箭头)不能分开。

【DSA诊断】

动脉瘤并部分瘤腔血栓形成。

【临床与病理特点】

1.动脉瘤在形态上分为囊形、梭形和梭囊混合型,临床上以囊形动脉瘤多见,容易发生血栓形成。

2.海绵窦区动脉瘤(aneurysm)可压迫海绵窦内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而产生复视或眼球运动障碍,压迫视交叉时导致视力下降。

3.动脉瘤可进行性扩张,如破裂则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产生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相应症状。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1.一旦CT或MR怀疑海绵窦肿块为动脉瘤,必须采用MRA或血管造影证实。

2.MRI联合MRA是诊断海绵窦动脉瘤最佳的无损伤性检查方法;搏动伪影是提示动脉瘤的重要征象,因此,对海绵窦肿块进行MRI检查时至少有1~2个序列必须不使用流动补偿技术,帮助判断是不是动脉瘤。

3.虽然大多数在手术前仍主要根据DSA制定手术计划,但越来越多的手术医师仅依靠MRA结果而行手术。

【诊断要点】

1.CT表现无血栓的动脉瘤表现:平扫为海绵窦的等密度肿块,容易漏诊,部分可见环形或半环形高密度钙化,增强后肿块明显均匀强化,边界清楚。部分血栓形成和完全血栓形成的动脉瘤表现:边缘常有钙化,增强后表现为混杂性肿块,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有中心性或偏心性明显强化腔,附壁血栓无强化,完全血栓形成的动脉瘤无强化腔。CTA可显示动脉瘤和载瘤血管的关系。

2.MRI表现与流速、腔内是否存在血栓及腔内血栓形成的时间有关。信号多种多样,可从低信号、“流空信号”到混杂信号;T1WI示亚急性动脉瘤腔内血栓为高信号,这是由于高铁血红蛋白缩短了T1。动脉瘤瘤腔内血流速度较快时可见明显的搏动伪影,如果血流速度缓慢,动脉瘤腔内可强化。MRA可显示动脉瘤和载瘤血管的关系。

3.DSA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可显示瘤体、载瘤动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如果有血栓形成,则血管造影显示的腔小于动脉瘤腔的实际大小,可能低估动脉瘤的大小。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脑膜瘤、海绵窦神经鞘瘤等鉴别,CT表现为明显强化、MR表现为流空信号及搏动伪影提示动脉瘤,MRA和CTA可明确鉴别。

【评述】

CT平扫为等密度时易漏诊,MRI无明显的流空信号或搏动伪影表现时有时误诊为海绵窦的其他肿瘤,此时MRA和CTA是关键。CT或MR怀疑海绵窦肿块为动脉瘤时必须采用MRA或血管造影证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