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部病变包括:
1.喉部先天发育畸形,包括骨软骨软化症、先天性喉蹼、先天性喉裂、先天性喉闭锁等。
2.喉部炎性病变,分为急性和慢性。包括急性会厌炎、小儿急性喉炎、慢性增生性喉炎、声带息肉、喉结核等。
3.喉部外伤。
4.喉部良性肿瘤包括喉乳头状瘤、喉部血管瘤、喉部脂肪瘤、喉部软骨瘤、喉部神经鞘瘤。
5.喉部恶性肿瘤主要为喉鳞状细胞癌,分为声门上型癌、声门型癌、声门下型癌。
(一)声门上型喉癌
【病例】
图5-20A~C 男,63岁,双上颈肿物3个月。
图5-20D~F 男,67岁,主因发现右颈肿物来诊。
图5-20
【影像所见】
图5-20A~C 横断面增强CT及冠状面重建像显示会厌、会厌披裂皱襞、假声带增厚,明显强化,肿瘤侵及会厌前间隙,双颈深组淋巴结多发转移。
图5-20D~F MRI横断面、增强冠状位及矢状位显示会厌喉面肿物,呈中等信号,强化均匀,侵犯会厌前间隙。
【病理诊断】
图5-20A~C 喉鳞状细胞癌。
图5-20D~F 喉鳞状细胞癌。
【临床与病理特点】
喉癌好发于50~60岁年龄段,30岁以下少见。男性发病率远高于女性。喉癌常见于嗜烟酒者,声带过度疲劳、慢性喉炎、暴露于粉尘、石棉或电离辐射也与喉癌的发病有关。
声门上区癌(supraglottic carcinoma)在喉癌中占30%~40%,一般好发于会厌,原发于喉室和室带很少见。由于室带不直接参与发音,早期声门上区癌一般无明显声嘶,仅有喉部异物感,咽部不适,当声门上区癌侵及杓状软骨或真声带时可有声嘶、咽喉痛、痰中带血。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CT扫描,尤其是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仿真内镜)可明确显示喉腔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对肿瘤局部浸润及肿瘤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评价更为准确,目前为喉癌的基本检查方法。MRI可多方位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显示肿瘤的范围及侵犯深度,为喉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常规MRI检查,需扫描冠状面及矢状面T1WI和横断面T2WI。可以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对于肿瘤患者应行增强扫描。
【诊断要点】
1.会厌、会厌披裂皱襞、室带等结构软组织增厚或肿物,增强CT扫描常为轻、中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中等信号,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强化。
2.肿物较大时常侵犯会厌前间隙、喉旁间隙等重要结构。CT表现为正常脂肪密度被软组织密度病变取代,MRI的T1WI表现为正常高信号的脂肪为中等信号的肿瘤所取代。
3.喉软骨受侵,常表现为软骨侵蚀、溶解,亦可有软骨硬化表现。软骨广泛性溶解、破坏及肿瘤组织穿透软骨侵及软骨外侧为软骨受侵的可靠征象,喉软骨受侵MRI的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使用脂肪抑制技术的增强MRI扫描有助于早期软骨受侵的发现。
4.颈部淋巴结转移,声门上型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常有单侧或双侧淋巴结肿大,转移淋巴结表现为边缘强化、内部坏死的典型鳞癌转移淋巴结征象,包膜外侵犯多见。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喉水肿、喉结核等鉴别。
1.喉水肿 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滑,两侧对称,增强扫描无异常强化。
2.喉结核 多发生于青壮年,表现为会厌、会厌披裂皱襞、声带和假声带等喉内结构对称性、弥漫性增厚,密度不均,双侧喉旁间隙常受累,增强扫描为不均匀斑点状强化。一般不破坏喉软骨,很少累及声门下区。
【评述】
喉癌定性诊断并无困难,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肿瘤的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及评价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喉部软骨受侵。
(二)声门区喉癌
【病例】
图5-21A、B 男,65岁,声音嘶哑2个月余。
图5-21C、D 男,70岁,声音嘶哑1个月余。
图5-21
【影像所见】
图5-21A、B 增强CT横断面及冠状面重建像显示左侧声带小结节,明显强化,杓状软骨较对侧致密。
图5-21C、D 横断面T1WI、冠状位脂肪抑制增强T1WI显示右侧真声带增厚,呈等信号。病变强化,侵及声门。
【病理诊断】
图5-21A、B 左侧声带鳞状细胞癌。
图5-21C、D 右侧声带鳞状细胞癌。
【临床与病理特点】
声门区喉癌(glottic cancer)是我国最常见的一种喉癌,占喉癌的50%~70%,几乎全部为鳞状细胞癌。癌肿好发于声带的前、中1/3交界处的边缘,在肿瘤很小时就影响声带闭合和发声,故很早就出现声音嘶哑,少部分发生在前联合,发生于后联合者极少。在肿瘤累及前联合之前极少发生转移。此区淋巴管较少,故淋巴转移出现较少、较晚,转移部位为颈深淋巴结或喉前、气管前淋巴结。
主要症状为声嘶,肿瘤较大时可有血痰、喘鸣、呼吸困难。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近年来多层螺旋CT已成为喉部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极快,明显减少了因喉部活动所致的伪影,多平面重建、三维重建及仿真内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对喉部病变的评价,为更直观、更准确评价喉部病变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冠状面能直观的显示室带、喉室、声带、喉旁间隙的关系。对声门型肿瘤宜用1~2mm薄层横断面CT检查。MRI组织分辨率高,能够区分肿瘤与其他软组织,且能进行多平面扫描为其优势,但呼吸、吞咽及颈动脉搏动,运动伪影较多,MRI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喉部图像。
【诊断要点】
1.早期肿瘤局限于声带边缘,薄层CT扫描显示为一侧声带局部增厚,增强CT扫描常为轻、中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中等信号,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强化。
2.肿瘤侵及前联合,该部软组织增厚,当其厚度超过2mm时有诊断价值。
3.当肿瘤较大向深部浸润时可累及喉旁间隙,CT表现正常脂肪密度被软组织密度病变取代,MRI的T1WI表现为正常高信号的脂肪为中等信号的肿瘤所取代。
4.喉软骨受侵常表现为软骨侵蚀、溶解,亦可有软骨硬化表现。MRI的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喉水肿、声带息肉、乳头状瘤等鉴别。
1.喉水肿 表现为黏膜弥漫性增厚,边缘光滑,两侧对称,增强扫描无异常强化。
2.声带息肉 多见于一侧声带前中1/3交界处,呈小结节状,其信号与喉癌相似,但息肉基底较窄,可以带蒂,喉内其他结构正常。
3.乳头状瘤 多见于声带、室带和声门下区,发生于儿童者常多发,呈广基底,成人多单发,可带蒂。
【评述】
对声门区癌的影像学评价最重要的是评价肿瘤的下缘,如果肿瘤达到环状软骨的上缘,只能行全喉切除。声带固定提示甲杓肌受侵或因肿瘤涉及杓状软骨、环状软骨或环杓关节。环状软骨和甲状软骨受侵放疗效果差。
(三)声门下型喉癌
【病例】
图5-22A 男,65岁,咳嗽、痰中带血4个月余。
图5-22B 男,55岁,咳嗽、声音嘶哑3个月。
图5-22
【影像所见】
图5-22A 增强CT扫描显示左侧声门下区肿物,边缘不规则,有强化,局部喉腔狭窄。
图5-22B 增强CT扫描显示右侧声门下区肿物,边缘不规则,有强化,局部喉腔狭窄,环状软骨破坏。
【病理诊断】
图5-22A 为左侧声门下区喉癌。
图5-22B 为右侧声门下区喉癌。
【临床与病理特点】
原发声门下型喉癌(subglottic carcinoma)极少见,为2%~6%。其解剖范围为声带上缘以下1cm处平面为其上界,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此型部位较隐蔽。
早期常无症状,中晚期肿瘤表面有溃烂,可发生咳嗽、血痰、呼吸困难。肿瘤侵犯声带深层,影响发音。
肿瘤常呈环形浸润性生长,可侵犯气管,淋巴结转移概率高。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多层螺旋CT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仿真内镜)为基本检查方法,同时应常规行增强扫描。MRI成像时间长,易产生运动伪影,但可多轴扫描,软组织对比度好,能明确肿瘤范围及侵犯深度,为喉癌极有价值的检查方法。
【诊断要点】
1.CT扫描表现为声门下环状软骨黏膜的增厚或出现软组织肿物,边缘不规则,增强后肿瘤常有强化。
2.肿瘤早期MRI可见黏膜增厚,毛糙不平,有强化,肿瘤中、晚期呈现黏膜下软组织团块,腔壁增厚,管腔狭窄,常可见软骨破坏及肿瘤向腔外扩散。
3.声门下型癌常有喉软骨受侵。
4.MRI的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脂肪抑制技术的增强MRI扫描有助于早期软骨受侵的发现。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喉乳头状瘤、喉结核、喉淀粉样变等鉴别。
1.乳头状瘤 多见于声带、室带和声门下区,儿童者常多发,呈广基底,成人者多单发,可带蒂。
2.喉结核 常为弥漫性不对称浸润增厚,不破坏喉支架和无喉软骨硬化。
3.喉淀粉样变 表面较光滑,有深部广泛浸润增厚,可有钙化斑点,MRI的T2WI呈等或略低信号。
【评述】
喉癌定性诊断并不困难,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在于确定肿瘤的范围、与周围重要结构的关系及评价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和喉软骨受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