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较骨巨细胞瘤更多见。好发于成人,呈多房膨胀性生长,其内可见纤维或骨性分隔,瘤内常有出血,病变周围无硬化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较巨细胞肉芽肿更明显,少数恶性骨巨细胞瘤呈单房溶骨性改变,可穿破骨皮质而形成软组织肿物。

【病例】

女,32岁,缓慢进行性眼球突出4年。

图6-18

【影像所见】

图6-18A~C 横断面CT示右侧上颌骨牙槽突及上颌窦底可见一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缘清楚,周围骨质吸收破坏,无硬化缘,与周围软组织分界清楚。病变主要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坏死、斑片状钙化或骨化影。

【病理诊断】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临床与病理特点】

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 of jaw)非真性骨肿瘤,而是一种对创伤、炎症或口腔齿槽手术创伤的组织反应。各种年龄均可发生,但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下颌比上颌多见,多发生于前牙区,偶可发生于下颌角区,在头面部也可发生于筛骨、蝶骨和颞骨。局部常有外伤史,呈现为逐渐增大肿块,可有压痛。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较骨巨细胞瘤更多见。肉眼观察病灶颇似颌骨巨细胞瘤,呈红色、质软易碎的肉芽样组织包裹在菲薄扩张的颌骨皮质内。组织学特点:巨细胞数目较少,胞体较小,胞核的数目也较少,分布不均,多核巨细胞常集聚于出血灶周围;间质分化较成熟,有较多量纤维形成,纤维结缔组织的细索把病变分隔为结节状;有炎细胞浸润;骨样组织及编织状骨小梁较常见。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首选CT检查。MRI对显示囊变、坏死及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优于其他检查。

【诊断要点】

1.好发于下颌前牙区。

2.单房或多房膨胀性改变。

3.其内可见骨组织和骨小梁结构。

4.病变区骨皮质膨隆、变薄。

5.CT显示病灶内呈软组织密度,其内可见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囊变区。病变边缘清楚,但周围骨质无硬化缘环绕。

6.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等信号,囊变区T2WI呈高信号;包膜完整,较少穿破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病变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本病需要与骨巨细胞瘤、牙源性角化囊肿、成釉细胞瘤等鉴别。

1.骨巨细胞瘤 发生于颌骨的真性骨巨细胞瘤罕见,发病部位及大体形态与巨细胞肉芽肿近似,为真性肿瘤。好发于成人,呈多房膨胀性生长,其内可见纤维或骨性分隔,瘤内常有出血,病变周围无硬化缘,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较巨细胞肉芽肿更明显,少数恶性骨巨细胞瘤呈单房溶骨性改变,可穿破骨皮质而形成软组织肿物。

2.牙源性角化囊肿 为一种具有侵袭性的牙源性囊肿,好发于下颌磨牙区,以单房为主。囊肿区的颊舌侧骨皮质膨胀明显且以颊侧为著,易沿颌骨长轴生长而呈长椭圆形,囊内可含牙。

3.成釉细胞瘤 70%发生于下颌磨牙及升支区,以多房常见,常为囊实性。囊壁厚且不规则,壁内可见乳头状突起,周围骨质破坏明显,肿物可穿破骨皮质而侵及周围软组织,常造成邻近牙根截断状或锯齿状吸收甚至脱落。多数成釉细胞瘤囊内容物在MRI 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少数肿瘤可因囊内出血可致信号复杂多样,囊壁及实体部分明显强化是其特征。

【评述】

颌骨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少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定性诊断较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