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女,32岁,右下颌区肿痛6个月。
图6-19
【影像所见】
图6-19A、B CT横断面示右侧下颌骨广泛溶骨性破坏,伴周围软组织肿块,内见斑片状和团块状肿瘤骨形成。
图6-19C 横断面T1WI示右侧下颌骨溶骨性破坏区,巨大软组织肿块,与肌肉近似的低信号。
图6-19D、E T2WI示病变呈高-等混杂信号。
图6-19F MRI增强检查示病变中度不均一强化。
【病理诊断】
颌骨骨肉瘤。
【临床与病理特点】
颌骨骨肉瘤(osteosarcoma of jaw bone)好发于11~12岁的青少年和30~40岁的中年人。男女发病率为2∶1。下颌比上颌多见,好发于下颌体部,也可发生于前牙区或升支区。
主要由肿瘤性骨样组织及肿瘤骨所组成,分化成熟者,肿瘤骨多;分化较原始者或胚胎型者,肿瘤骨少。形态多样,肿瘤骨较多的骨肉瘤,较坚硬称为硬化型,肿瘤骨稀少的骨肉瘤,较软、易出血,为溶骨性骨肉瘤。可形成假囊肿。肿瘤形态不规则,无包膜。颌骨内的破坏范围由局部至广泛,可穿破骨皮质侵入邻近软组织。镜下基本特点是肿瘤由梭形的成骨细胞所组成,其成骨的倾向,一般是按照膜内化骨的过程,表现为胶原纤维的融合,骨样组织和骨组织的出现。骨肉瘤还可产生软骨、纤维组织和黏液组织,存在多少不等的破骨细胞。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首选CT检查。
【诊断要点】
1.颌骨骨肉瘤下颌较上颌多见,好发于下颌骨体,也可发生于下颌骨的其他部位。
2.依肿瘤骨形成的多少将骨肉瘤分为成骨型、溶骨型及混合型。
(1)成骨型以肿瘤内瘤骨形成为特征,表现为病灶内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影,髓腔变窄。
(2)溶骨型表现颌骨局限至广泛溶骨性破坏,髓腔扩大,边缘模糊。
(3)混合型则兼有上述两种表现。
3.骨膜增生伴骨膜破坏(Codman三角)常见,常穿破周围骨皮质而侵及周围软组织并形成软组织肿块。
4.T1WI呈低-等混杂信号,T2WI呈低-等-高混杂信号,实体部分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需要与中心型颌骨骨髓炎、中心型颌骨癌等鉴别。
1.颌骨中心型骨髓炎常伴局部及全身感染症状,病灶邻近常有根尖周感染表现。溶骨性破坏区内可见死骨影,病变周围骨质硬化明显,局部骨膜反应呈波浪状或层状,周围软组织内可见窦道。
2.中心型颌骨癌好发于中老年人,以鳞癌常见。常起源于牙源性上皮、面裂融合线上皮,或由牙源性囊肿或肿瘤转变而来。发于下颌骨磨牙区,常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区,可侵犯骨皮质形成软组织肿块,病灶内无瘤骨形成,边缘无骨膜反应是其特征。
【评述】
颌骨骨肉瘤从临床表现到影像学表现具一定特征,影像学诊断不难,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应重点观察病变的侵及范围、周围淋巴结转移情况,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