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腮腺多形性腺瘤

腮腺多形性腺瘤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CTS基本上能鉴别良恶性,定性诊断有限度。MRS有利于定性诊断。小的、单发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靠发病率。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表现相同,鉴别主要依靠准确定位。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多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普遍特征,与其他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发病率。

【病例】

男,58岁,右腮腺无痛性肿物2个月。

图6-28

【影像所见】

图6-28A 横断面T1WI示右侧腮腺内类圆形肿物,呈等或略高信号,边界清楚。

图6-28B 横、冠断面T2WI示肿块呈砂砾状高信号。

图6-28C 脂肪抑制后横断面T2WI示肿块为等或略高信号。

图6-28D~F 横断面MR,增强示肿物呈不均匀明显强化,边界清楚,肿瘤边缘与正常腮腺组织间可见线样低信号,为肿瘤包膜。

【病理诊断】

腮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病理和随访】

腮腺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腮腺混合瘤,是腮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对其组织学发生意见不一:Micssion认为该肿瘤是由两个胚叶来源命名为混合瘤,后来大多数学者认为所谓的腮腺混合瘤实际上系纯上皮来源,包括肌上皮和腺上皮及肿瘤基质,认为称多形性腺瘤较为适合,但多数仍习惯称之为腮腺混合瘤。病理上,腮腺多形性腺瘤多呈圆形或椭圆形,有完整包膜,瘤体剖面呈实性,灰白色或浅黄色,其主要成分为浅蓝色软骨样组织及半透明胶胨状黏液样组织,偶尔出血或囊变坏死,即肿瘤性上皮组织与黏液样组织、软骨样组织、胶原纤维混杂在一起。镜下观察细胞排列呈索状或片状,可构成大小不等的囊腔,有纤维组织、黏液组织及软骨样组织等,以黏液样组织最为突出,有时可见钙化。约25%可合并癌,如肿瘤突然生长加速并出现恶性肿瘤的某些表现,应考虑恶变的可能性。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肿瘤的检出首选CT,检出率达100%。CTS基本上能鉴别良恶性,定性诊断有限度。手术计划的制定首选MRI。MRS有利于定性诊断。

【诊断要点】

1.好发于腮腺浅叶,发生于深叶者常累及咽旁间隙。

2.大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楚。

3.CT呈等或稍高密度,有时可见低密度的囊变坏死区或点状钙化。涎腺造影后CT (CTS)显示涎腺导管受压弯曲呈“抱球征”,是其特征性表现。

4.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为等或稍高信号,病变较大时,可见高信号囊变区。MRI涎管水成像(MRS)显示导管受压弧形移位。肿物实性部分中等至明显强化。

【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需与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囊腺瘤,Warthin瘤)、咽旁间隙肿瘤、腮腺淋巴结炎、嗜酸性肉芽肿、下颌后静脉、腮腺恶性肿瘤等鉴别。

1.腺淋巴瘤 ①第二位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②常多发,可累及双侧腮腺,或一侧腺体内多个病灶,常有大小不等的囊变区,早期常迅速强化,无延迟强化。小的、单发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鉴别诊断困难,诊断主要依靠发病率。

2.腮腺淋巴结炎、嗜酸性肉芽肿 小的混合瘤与腮腺淋巴结炎、嗜酸性肉芽肿不易区别,应结合病史予以分析。

3.咽旁间隙肿瘤 多使咽旁间隙内的脂肪外移,而腮腺深叶肿瘤常使咽旁间隙内的脂肪组织内移。咽旁间隙肿瘤可为神经元肿瘤或异位小涎腺肿瘤。神经鞘瘤好发于颈动脉鞘间隙,易囊变,囊变区边缘清楚,常呈环状强化。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腮腺多形性腺瘤表现相同,鉴别主要依靠准确定位。

4.下颌后静脉 增强扫描确认为血管是其鉴别点。

5.腮腺恶性肿瘤 密度混杂,边缘不规则,分界不清,脂肪间隙可模糊;可见较明显强化。有时可见乳突尖或茎突骨质破坏或颈部肿大淋巴结。

【评述】

腮腺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腮腺良性肿瘤,多具有一般良性肿瘤的普遍特征,与其他腮腺良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依靠发病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