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男,69岁,左下颌区肿胀1年。
图6-29
图6-29
【影像所见】
图6-29A CT平扫示左侧颌下腺肿大,侵及左侧咽旁间隙,呈稍低密度,边界较清。
图6-29B、C 横断面及矢状面T1WI显示肿块与肌肉相比呈等信号,并可见低信号的包膜,与左侧腮腺深叶分界清楚,周围结构明显受推压、移位。
图6-29D 横断面PDWI呈均匀高信号。
图6-29E 冠状面T2WI呈不均匀稍高信号,可见小片状低信号区,周围可见低信号包膜影。
图6-29F 脂肪抑制后增强T1WI肿块呈明显不均匀强化,肿瘤包膜显示更为清楚。
【病理诊断】
颌下腺多形性腺瘤。
【临床与病理特点】
1.颌下腺肿瘤的发病率低于腮腺,以多形性腺瘤最常见。
2.常表现为一侧颌下区无痛性肿块,边界清楚,生长缓慢。
3.组织病理学特点与腮腺或小涎腺多形性腺瘤相似。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MRI为首选的检查方法。观察钙化时选择CT。
【诊断要点】
1.CT多为密度均匀的肿块,可呈分叶状,密度可高于周围的腺体组织,边界清楚,较大者密度不均,有时可见点状钙化。较小者可无强化,较大者不均匀强化。
2.T1WI上多呈低或中等信号,T2WI多呈高信号;较大者T2WI多呈混杂信号,有时可见低信号包膜,不均匀强化。
【鉴别诊断】
1.较小的多形性腺瘤无特征性,不能和其他唾液腺良性肿瘤或涎腺低度恶性肿瘤相鉴别。
2.发现腮腺或颌下腺区较大的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应首先考虑多形性腺瘤。
3.应和咽旁间隙肿瘤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观察正常颌下腺是否存在,如正常颌下腺存在或受推压移位,则肿瘤起源于咽旁间隙;反之,则肿瘤起源于颌下腺。
【评述】
影像学诊断应首先根据影像学表现区别肿瘤的良恶性,再根据病变的发病率,推测可能的疾病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