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
女性,31岁,右腮腺肿大半年,近期逐渐增大伴疼痛。
图6-33
【影像所见】
图6-33A CT横断面平扫示右腮腺内类圆形囊性肿物,呈均匀低密度,边界清楚,周围可见等密度包膜影。
图6-33B 横断面T1WI呈低信号,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边缘似见包膜影。
图6-33C、D 横断面及冠状面T2WI示病变呈明显高信号,边界清楚。
【病理诊断】
腮腺内鳃裂囊肿。
【临床与病理特点】
腮腺内鳃裂囊肿(branchial cleft cyst in parotid gland)常见的先天性疾病,多数学者认为与胚胎鳃裂残余上皮组织有关,少数学者提出此囊肿不是鳃源性的,而是胚胎期陷入颈部淋巴结中的涎腺上皮发生囊性变,应称淋巴上皮囊肿,但两种说法均支持本病系胚胎发育异常所致。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岁左右多见。常为颈侧部或腮腺区无痛性肿块,可与颈深组织粘连,大小不一,平均直径3~4cm,多成年后开始增大,质软,界限清楚,表面光滑可活动。病理上,囊液常浑浊,黄色,可含胆固醇结晶,囊壁薄,内衬鳞状上皮覆盖在淋巴组织上,偶可见柱状上皮,常合并有瘘管。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观察病变的位置、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首选MRI。
【诊断要点】
1.特定的好发部位。第1鳃裂来源者,位于下颌角水平以上,也可位于腮腺内;第2鳃裂来源者(占鳃裂囊肿的95%),位于下颌角水平以下,肩胛舌骨肌水平以上;第3、第4鳃裂来源者,位于颈根部。
2.CT呈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囊性灶,密度均匀,边界清楚,CT值一般为0~20HU,囊壁甚薄常不能显示。
3.T1WI上大部分呈低信号,也可为等或高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囊内蛋白含量高、含胆固醇结晶时,T1WI信号升高;增强后囊壁及囊内容物均无强化,继发感染者囊壁可呈明显强化。
4.发现瘘口或窦道是本病的特异性征象。
【鉴别诊断】
需要与腮腺潴留囊肿、皮样或表皮样囊肿、淋巴管囊肿等鉴别。
1.腮腺内囊肿 位于腮腺区,腮腺周围脂肪向内推移。
2.囊性淋巴管瘤 常位于颈后三角,90%发生于2岁以内,单发或多发,囊肿形态欠规则,内可见分隔,可有出血及液-液平面征,常向邻近的肌肉延伸,呈匍匐性生长。
3.颈部脓肿与合并感染的鳃裂囊肿 难以鉴别,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病史加以鉴别,颈部脓肿常有感染史,结核性脓肿有时还伴有钙化。
4.囊性转移瘤 常位于颈静脉的后外侧,明显不规则环状强化,原发肿瘤病史是鉴别要点。
5.神经鞘瘤 多位于颈动脉鞘内,肿物周缘明显强化,壁较厚不规则,可有实性肿块区。
【评述】
发生于舌骨平面、胸锁乳突肌上1/3前缘及腮腺内的囊肿性病变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发现瘘管和窦道对本病有定性作用。影像学检查的目的是准确显示病变与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对其范围、大小、是否合并感染等做出准确判断,为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