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腮腺腺样囊性癌

腮腺腺样囊性癌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腮腺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少见,其中以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其次为腺样囊腺癌,约占腮腺恶性肿瘤的20%~30%,多发生于35~45岁的中年人。MRS如显示主导管受侵蚀中断现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肿物若不规则并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明显强化,同时可见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为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

【病例】

男性,33岁,右腮腺区肿胀伴面瘫2个月。

图6-34

【影像所见】

图6-34A CT平扫示右侧腮腺内稍低密度肿物,边缘呈浅分叶状,边界尚清,同时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

图6-34B、C 横断面、冠状面T1WI和T2WI:肿块呈短T1长T2信号,其内侧可见子囊。

图6-34D MRI涎管水成像(MRS)示主导管受压扭曲移位,其边缘可见小子囊。

图6-34E、F 脂肪抑制像后增强T1WI示囊壁呈不规则明显强化,囊液T1高信号未被抑制。

【病理诊断】

腮腺腺样囊性癌。

【临床与病理特点】

腮腺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少见,其中以黏液表皮样癌最常见,其次为腺样囊腺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约占腮腺恶性肿瘤的20%~30%,多发生于35~45岁的中年人。早期多为无痛性包块,但肿瘤无包膜,呈侵袭性生长,常沿着或围绕神经纤维胶原纤维生长而引起神经症状,病人疼痛明显,疼痛程度与肿瘤大小、生长速度不成正比是其突出的临床表现,术后易复发。

【影像检查方法选择】

CT为常规检查方法,MRI可作为CT检查的补充。

【诊断要点】

1.CT上,肿瘤较小时常为实体性软组织肿块,与腮腺内良性肿瘤鉴别困难。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囊变区,囊壁形态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常侵犯浅叶及深叶。常有明显强化。CTS可显示病变对主导管及分支导管的压迫移位、侵蚀中断及对比剂外溢等征象,对良恶性鉴别有一定价值。

2.MRI上,部分低度恶性肿瘤表现与良性肿瘤近似,缺乏特异性。随着肿瘤恶性程度增高,肿瘤内出现囊变坏死区,表现为T1WI低、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高信号或高低混杂信号,囊壁厚薄不一,形态不规则,增强后囊壁明显强化。MRS如显示主导管受侵蚀中断现象对定性诊断有较大帮助。

【鉴别诊断】

1.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主要从肿块的边缘、密度及有无肿大淋巴结三个方面考虑,肿瘤边界是否清楚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要点。肿物若不规则并呈浸润性生长,增强后明显强化,同时可见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为恶性肿瘤的典型征象。但低度恶性的肿瘤也可以边界清楚,有些良性多形性腺瘤也可呈分叶状或结节状,在鉴别时应予注意,此时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

2.有无面神经受累也是重要的鉴别诊断临床症状,腮腺恶性肿瘤有12%~14%可发生面神经瘫痪,而良性肿瘤出现面神经受累症状较少见。

3.CT将腮腺内肿块分为3类。①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有包膜,多见于良性肿瘤和炎性病变;②边界清楚,有包膜的分叶状肿瘤,多见于具有局部侵蚀性的良性肿瘤及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③浸润性肿瘤,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弥漫性生长,多为恶性。

【评述】

影像学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征性,嗜神经生长及早期血行转移为重要临床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