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剖特点
连接耳蜗与脑干之间的听神经包括听觉传入和传出神经。无论从数量还是从功能上看,听觉传入神经都占主要,因此一般情况下提到听神经都是指的听觉传入神经。前面提到,听觉传入纤维发自耳蜗螺旋神经节的双极神经元,起自内毛细胞,其轴突穿过骨筛孔进入内听道,形成听神经(也称“耳蜗神经”)经桥——小脑角进入脑干,投射到同侧脑干的耳蜗神经核。听觉传入纤维基本上都是Ⅰ型纤维,较为粗大,被神经髓鞘包裹,有良好的绝缘性和较快的传导速度。由于耳蜗基膜特定的频率位置关系,听觉传入纤维也随之按特定的频率位置关系排列,低频纤维位于听神经中央,而高频纤维位于周边。不同来源的纤维有序地投射到耳蜗核的相应部位。
(二)电生理活动
1.自发电活动 在安静时听神经有自发的动作电位产生,表现为数秒一次至每秒数次的放电。目前认为听神经自发电活动是内毛细胞随机释放神经递质的结果。听神经自发电活动并不产生听觉,其生理意义可能在于维持神经一定的兴奋性。自发放电率高的纤维其反应阈值低,反之,自发放电率低的纤维其反应阈值高;而且听神经纤维的阈值分布范围很广,这可能是实现强度编码的一种机制。
2.对声刺激的反应 与中枢神经元的电活动不同,听神经对声刺激的反应都是兴奋型的,表现为放电率的增高。听神经对声音的反应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不像耳蜗微音器电位那样模仿刺激声的波形。所有动作电位的波形几乎完全一致,因此波形和波幅不具有信息编码的意义。听神经对声音信息的传递是以单个纤维的放电率随时间的变化,以及一群神经纤维放电的空间分布的形式来实现的。对单个纤维来说,可观察到频率编码的锁相现象和频率调谐,以及强度编码的放电率增高及饱和。所有听神经纤维的上述频率编码及强度编码特性的有序组合与神经纤维放电的时间空间分布相结合,才能完成将声音的频率、强度、时程、相位等信息如实地向听觉中枢的传递。由于听神经对声刺激反应的上述特点,在用粗电极记录整根听神经的动作电位时,必须使用时程极短的刺激声如短声使所有听神经纤维同时放电(同步排放),才能记录到可辨认的动作电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