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微音电位的特点

微音电位的特点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当声波的相位反转180°时,CM也发生同样的变化。CM的这一特点,一方面使得我们可在记录ABR时为了突出波Ⅰ的分化而采用交替声刺激,以消除CM。刺激伪迹主要是耳机的电磁场产生,且与CM的形状、潜伏期完全相同。有学者认为,通常在圆窗龛或鼓膜下环处记录到的CM是一种多细胞总和的场电位。但是在体的外毛细胞胞内记录证明,CM的输入/输出函数曲线确表现出非线性特点。提示耳蜗水平的CM非线性特点是由OHC决定的。

(一)忠实复制刺激声的声学波形(图4-2)

声波的相位反转180°时,CM也发生同样的变化。CM的这一特点,一方面使得我们可在记录ABR时为了突出波Ⅰ的分化而采用交替声刺激,以消除CM。另一方面却给区分CM和刺激伪迹带来极大困难。刺激伪迹主要是耳机的电磁场产生,且与CM的形状、潜伏期完全相同。在作科研实验和临床检测之前,必须能辨别和消除这种伪迹。其方法有二:将记录电极和参考电极插入动物相隔两点的皮下组织,耳机靠近电极,如果仍可记录出“CM”样图形,则可确认这是伪迹,反之亦然;移动原来记录CM时耳机的位置,使其与受试耳的距离增加2倍或3倍,此时伪迹的“CM”潜伏期不变,而真正的CM潜伏期延长。因为电磁波传导速度之快可达“光速”,这点距离的变化不足以影响“CM”的潜伏期,而真正的CM则受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距离的影响。

正因为CM有如此好的频率选择性,所以在科研实验中,常用短纯音诱发的CM来反映耳蜗各转的功能。

(二)无潜伏期

因为CM是发生在听神经活动之前的事件,起源于毛细胞换能过程的感受器电位,当记录CM时,实际是记录此电位在空间的反映,所以从理论上讲,CM没有潜伏期,随刺激声给出即发生,当刺激声终止时即结束。

(三)幅度呈非线性变化

在低声强度(0~70dB SPL)刺激时,随强度的增加,CM的幅度呈线性增加,而在高声强度(80~110dB SPL)时,CM幅度增加程度减弱,甚至幅度下降,出现非线性特点(图4-3)。有学者认为,通常在圆窗龛或鼓膜下环处记录到的CM是一种多细胞总和的场电位。上述非线性特点可能与各个细胞活动时相位不一致而相互抵消有关。但是在体的外毛细胞胞内记录证明,CM的输入/输出函数曲线确表现出非线性特点(图4-4)。提示耳蜗水平的CM非线性特点是由OHC决定的。

(四)其他

与CAP相比,CM无不应期,无适应性,非“全或无”,没有真正的阈值

图4-2 耳蜗微音电位

刺激声1 000Hz短纯音

图4-3 白噪声暴露前后中阶记录的CM(0.8kHz)的I/O曲线

n=0,随暴露次数增加曲线非线性特点减弱,CM幅度减小

图4-4 白噪声暴露前0.8kHz短纯音诱发OHC胞内感受器电位波形

可见80dB SPL时CM的幅值最大,100dB SPL时反而变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