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

新生儿及婴幼儿听力筛查

时间:2024-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600余例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测试结果分析,认为其ABR平均阈值比成人高10dB,并提出反应阈为30~40dB nHL为轻度聋。Yoshida等对30例60耳高危听力障碍新生儿进行AABR筛查,通过的53耳再作传统ABR测试,发现仍有2耳存在听力障碍,进一步检查发现为染色体异常。因此在筛查过程中要注意到AABR结果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对高危儿童或筛查时扫描次数明显增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亦有必要定期复查。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没有一种非常理想婴幼儿客观听力检查技术,而脑干反应测听的发展为婴幼儿听力的客观检查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使早期听力筛查成为可能。1974年以来,Galambos等先后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对600余例新生儿及婴幼儿的测试结果分析,认为其ABR平均阈值比成人高10dB,并提出反应阈为30~40dB nHL为轻度聋。他们进一步研究了正常新生儿和经新生儿加强监护病房(newborn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成活的新生儿的脑干反应测听及其听力普查结果。他们在每一年约有3 000例新生儿出生的产科病房中,随机检查了出生后7~12h的正常健康足月新生儿220例。受检查的新生儿总数约相当于同期出生的全部新生儿的1/4。检查在一间安静房间内进行,婴儿在哺乳后处于自然睡眠状态。检查结果没有发现有听觉障碍的新生儿。他们同时对NICU 1~4周的婴儿75例进行了脑干反应测听,发现其中4例婴儿有严重耳聋。对另外325例1岁以上曾经NICU处理的婴幼儿进行了追踪检查,又发现4例幼儿有严重听力损失。因此在平均约50例经ICU处理的婴幼儿中,可能有1例患有严重耳聋。我们认为,对全部新生儿进行脑干反应测听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但对NICU处理的婴儿进行常规脑干反应测听却是有价值的。从20世纪90年代WHO就提出了对新生儿进行普遍听力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以减少听力残疾发病率。加我等报道婴幼儿月龄越小反应阈越高。生后1个月为30dB nHL,6个月为20dBnHL,12个月为16dB nHL,两岁为12 dB nHL,5岁为8dB nHL。若筛查时发现ABR阈值升高,最可能的原因是脑干发育尚未成熟。岩田认为早产儿的ABR潜伏期显著延长,如妊娠达39~40周者波Ⅴ潜伏期为7.16ms(70dB SL),而35~36周的则长至7.88ms。实践证明,对新生儿、1个月~5岁儿童、常规测听不合作的儿童及伴有昏迷和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缺陷的患儿,ABR测试尤为必要。每个测听室应建立各自的不同年龄段儿童ABR正常值,以资参考。

然而,传统ABR在听阈评估上存在许多缺点,如测试费时、受检患儿需服镇静剂、对波形的鉴别主要依赖于经验等,近年来多用自动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技术(automatic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ABR)来进行新生儿的快速听力筛查。ALGO采用Fsp技术自动侦测源于听觉系统的神经生物活动和测试过程中的背景噪声,两者的比值称为Fsp。在不同版本的设备中,扫描停止的标准Fsp分别为2.4和3.1。当至少一个测试通道的Fsp值达到标准值或噪声低于15μV而又检测不到ABR时自动终止测试,然后系统将每一个测点的反应结果与取自正常人的标准模板作比较,自动得出结论通过或不通过。但由于AABR的通过标准不同,直接影响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无法提供潜伏期的资料。Sininger等经比较发现,以40dB nHL为标准时,AABR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和96%;以30dB nHL为标准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1%。Yoshida等对30例60耳高危听力障碍新生儿进行AABR筛查,通过的53耳再作传统ABR测试,发现仍有2耳存在听力障碍,进一步检查发现为染色体异常。因此在筛查过程中要注意到AABR结果存在假阴性的可能,对高危儿童或筛查时扫描次数明显增加的新生儿,即使通过筛查亦有必要定期复查。另外,随着小儿听神经病发病率增加,除了要进行OAE的快速筛查外,还要作AABR的筛查。但尚无足够的理由证明AABR可以取代其他筛查手段。新近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2‰的新生儿有听力障碍,故目前多主张用AABR和(或)OAE来对所有的新生儿进行筛查。但不排除应用行为反应测听法,特别是在无条件的地区进行初筛,可采用啭音或鸟鸣声刺激,观察婴幼儿的眼动或转头等反应,也是可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