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是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病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还有:
(1)年龄与性别:男性>55岁,女性>65岁:心脑血管病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如北京35~74 岁居民,年龄每增长10 岁,冠心病发病率增高1~3 倍,脑卒中发病率增高1~4倍。这是由于多数致病因素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虽然年龄越大增高发病的速度有所减慢,但由于老年发病率高,故绝对危险仍很高。
由于女性激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女性的发病年龄通常比男性推迟10年。过了更年期以后,其发病的危险与男性就几乎相同了。
(2)吸烟:吸烟的危害已经尽人皆知了。吸烟除了能使癌症死亡危险增高45%之外(特别是肺癌),也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吸烟可以直接造成血管内皮损伤,促进血小板聚集与血栓形成。其结果轻者可形成斑块,严重的可形成急性血栓。如果是重要器官较大血管,即可导致严重的不良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塞等。我国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比不吸烟者增高2倍,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1倍,总死亡率危险增高21%。
不同危险因素并存时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可以呈现出相加甚至放大效应。如果吸烟同时有高血压、高胆固醇,则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对于存在其他危险因素者,吸烟对心血管系统可能产生更大的危害。因此,为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必须采取包括戒烟在内的综合防控策略。
(3)血脂异常:血脂主要包括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三酰甘油(TG)。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好胆固醇,是抗动脉硬化的因素,跟冠心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血脂异常的指标如下:
总胆固醇(TC)≥5.7mmol/L(220mg/dl)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mmol/L(130mg/dl)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mmol/L(40mg/dl)
三酰甘油(TG)≥1.7mmol/L,也称为血脂异常,但其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不充分。因此在危险评估时,可以忽略。
血脂异常的分类详见“血脂异常的防治”一章。
(4)超重、肥胖及腹型肥胖: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发病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人群体重指数(BMI)水平虽低于西方,但近年来增长较快。研究表明,我国人群 BMI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密切相关。基线BMI每增加1kg/m2,冠心病发病危险增高12%,缺血性卒中危险增高6%。提示超重和肥胖是我国人群冠心病和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现在国内外通行用体重指数(BMI)来衡量体重情况,即 BMI=体重/身高2,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如果以腹型肥胖为主,即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即算作腹型肥胖。
(5)糖尿病和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明确危险因素,也是冠心病的等危症的危险因素。据1994 年20 余万人调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和糖耐量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5%和3.2%,比10 年前增长了3倍。2002 年调查也提示大城市20 岁以上糖尿病患病率比1996 年增长39%。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例,血压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者。
我国资料还显示,血清胰岛素水平与心血管病的许多危险因素显著相关,如高三酰甘油,低HDL-C,超重和肥胖,高血压、高血清胆固醇和高尿酸等。有研究资料表明,糖尿病组冠心病发病人数是糖耐量正常者的10 倍以上。餐后血糖浓度与冠心病发病呈正相关。
(6)C-反应蛋白:不少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发病有关,可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其预测的能力与LDL-C一样强。C-反应蛋白还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其标准为高敏C反应蛋白≥3mg/L或C反应蛋白≥10mg/L。
(7)缺少体力活动:体力活动减少导致代谢活动减慢,摄入的脂肪、热量,不能被消耗掉,必然造成超重/肥胖,及其他一系列问题。北京和广州郊区农民的随访研究表明,转向乡镇企业当工人或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与持续田间劳动者比较,体重指数BMI 显著增高,心血管其他危险因素也显著增高。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发生危险。
(8)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一级亲属(亲生父母、兄弟姐妹)中,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年龄<50岁的,即算作有早发心脑血管病家族史。有相应病史的人,其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相比无相应病史的人危险性会增加。在进行危险分层评估时,也算作一个危险因素。
小贴士
健康的生活方式胜过10剂良药。任何事物都有其局限性,调整生活方式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就要应用药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