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论五脏补泻之法

论五脏补泻之法

时间:2023-06-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根其病之所起,然后审其肝家本脏之虚实方可治疗。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脏腑是构成人体的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明代医家万密斋全面地总结了五脏疾病的辨证治疗方法。

洁古云:心主热,自病或大热,泻心汤主之。实则烦热,黄连泻心汤主之。虚则惊悸,生犀汤主之。

肺乘心,微邪。喘而壮热,泻白散主之。

肝乘心,虚邪。风热,煎大青膏,下大青丸。

脾乘心,贼邪。恐怖恶寒,安神丸主之。

按刘宗厚云:乘者,犹车乘之乘也。大抵五脏之病,相乘伏匿,隐显莫没。以上但言本病乘胜之道,故以五脏治要附于左,宜参考焉。

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两脏。肾者心之鬼,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此心病先求于肝,清其源也。五脏受病,必先传其所胜。水能胜火,则肾之受邪必传于心,故先治其肾,逐其邪也。故当退肾气益肝气两方,或诊其脉,肝肾两脏俱和而心自生疾,然后审其心家虚实治之。

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而后阿胶散。

心乘肺,贼邪。热而喘嗽,先地黄丸,中导赤散,后阿胶散主之。

肝乘肺,微邪。恶风,眩冒,昏愦,嗽,羌活膏主之。

肾乘肺,实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

脾乘肺,虚邪。体重,吐痰,泄泻,人参白术散主之。

凡肺之得病,必先观心之虚实。若心火炎盛铄金,即当先益心气,后吃肺药。若心气和,即便看脾脉。若脾气虚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气不足则风邪易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虚得之。若脾气盛实则亦痞隔中焦,而大肠与肺表里不能相通。夫中焦热隔则肺与大肠不通,其热毒之气必上蒸于肺而生痰。故患肺热者,多脾实得之。心气盛者泻之,脾气虚者益之,脾气实者通之,然后随其肺之寒热以治之。故有抑心气、益脾气、通肺气三药。若诊其脉气,心脾两脏俱和而肺自生疾,则但察肺家虚实而治之。

肝主风,自病则风搐拘急。肝若急,急食甘以缓之,佐以酸苦,以辛散之。实则风搐力大,泻青丸主之;虚则风搐力小,地黄丸主之。

心乘肝,实邪。壮热而搐,利惊丸主之。

肺乘肝,贼邪。气盛则前伸,呵欠,微搐,法当泻肺。先补本脏,补肝地黄丸主之;泻肺,泻白散主之。

脾乘肝,微邪。多睡,体重而搐,先当定搐,泻青丸主之;搐止,再见后证,则别立法治之。

肾乘肝,虚邪。憎寒,呵欠而搐,羌活膏主之。

凡肝得病,必先察其肺肾两脏,根其病之所起,然后审其肝家本脏之虚实方可治疗。然肾者肝之母,金者木之贼。今肝之得病,若非肾水之不能相生,必是肺金之鬼来相攻击,不得不详审而求之。故其来在肺,先治其肺,攻其鬼也;其来在肾,先补其肾,滋其根也。然后审其肝家本脏之虚实而寒温之。

脾主湿,自病则泄泻多睡,体重昏倦。脾苦湿,急食甘以缓之。实则泄泻赤黄,睡不露睛,泻黄散主之;虚则泄泻白色,睡露睛,白术散主之。

肝乘脾,贼邪。风泻而吐,茯苓半夏汤主之。

心乘脾,虚邪。壮热,体重而泻,羌活黄芩甘草苍术汤主之。

肺乘脾,微邪。恶寒,泄泻,理中丸之类。

凡脾之得病,必察其肝心两脏之虚实,根其源之所起,然后救疗。盖肝是脾之鬼,心是脾之母。肝气盛则鬼盛,心气亏则脾家生气不足。盛者抑之则退,亏者益之不乏。所以有抑脾气、益心气两药。诊其脉,肝心两脏俱和,则是脾自生疾。察其虚实而治之。

肾主寒,自病则足胫寒而逆。人之五脏惟肾无实。小儿疮疹变黑陷,则是肾水实,克退心火。是以水能制水也。

心乘肾,微邪。内热,不恶寒,枝桂汤主之。

肝乘肾,实邪。拘急,气搐,身寒,理中丸主之。

肺乘肾,虚邪。喘嗽,皮涩,身寒,百部丸主之。

脾乘肾,贼邪。体重,泄泻,身寒,理中丸主之。

本脏虚弱是自己正令不行,乃鬼贼所克害,当补本脏之正气。假令肺病喘嗽,时于初春见之,法当补肾;见于夏,救肺;见于秋,泻肺;见于冬,补心;泻本脏乃名寒嗽。大抵五脏各至本位,即气盛不可更补;到所克位,不可更泻。

又按刘氏云:五行之间,惟有肾之一脏,母盛而子反受邪。而物之性有不可一概而论者,肺肾是也。何则?肺属金,射于皮毛,所主者气;肾属水,主于骨髓,所藏者精。气之轻浮,能上而不能下;精之沉重,能下而不能上,此物性之自然。今肺之盛,盖热之作也。气得热则上蒸于肺,不能下生于肾,而肾受邪矣。急食凉药解之,使肺气温和,自能下生于肾,此肾之病必先求之于肺。若肺脏安和而肾忽然受病者,不过脾之湿相形于肾而生疾。所以有解肺热、去脾邪两药。若脾肺两脏俱和而肾自生病,亦察其本脏而治之。

【附按】

本节根据脏腑辨证的原则,论述五脏疾病的治疗方法。

脏腑是构成人体的一个有密切联系的整体。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所以在疾病演变过程中,反映出来的病理变化和证候就极为错综复杂,尤其是病机的演变发展、虚实寒热参合更迭,都是辨证论治的关键。若能明确脏腑病机的基本概念,结合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和生理病理特点,就能由浅入深、正确地分辨儿科疾病的不同证候,从而确定治疗方针。

明代医家万密斋全面地总结了五脏疾病的辨证治疗方法。万氏《幼科发挥》记载:“此因五脏气动所生之病,乃病生于内也。

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呵欠,大叫哭,项急,烦闷;虚则咬牙,呵欠。气温则内生风,气热则外生风也。气谓口中气也。实则泻青丸,当归龙荟丸泻之,虚则地黄丸补之。

诸风搐搦,牵引斜,皆肝之病也,宜泻青丸主之。

肝所生病,诸风掉眩,皆属肝木。《脉诀》云:热则生风是也。

兼见心证,则发热而搐。肝有风则目连劄,小搐,得心热而搐。肝有热则目直视不搐,得心热搐。泻肝用泻青丸,泻心用导赤散主之。

兼见脾证,轻则昏睡不嗜饮食,当视其大便如何。大便秘者,宜蜜导法,慎勿下之,恐下得脾虚,反为笃疾;大便润者,宜琥珀抱龙丸主之。

兼见肺证,喘急闷乱,痰涎壅塞,从大小便以利之。如喘息有声,肩耸胸高,喉中痰响者,不治。清宁散主之。

兼见肾证,暴哑失音,手足强直,此从风治,轻者地黄丸主之,重则为废疾而不可治矣。

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实则导赤泻心汤,虚则二安神丸服之。

诸热惊悸,不安多啼,此心脏本病也,宜导赤散加朱砂主之。甚则凉惊三黄泻心丸主之。

心所生病,经曰:诸痛痒疱,皆属心火。

兼见肝证,则发热而搐,宜木通散主之。

兼见脾证,则嗜卧梦中咬牙多惊,宜钱氏安神丸主之。

兼见肺证,则发热作搐而喘,宜清宁散主之。

兼见肾证,为惊痫,发则忽然卧仆,咬牙搐搦,手足逆冷;发过即醒,精神恍惚。盖心藏神,惊则伤神;肾藏志,恐则伤志。小儿神志怯弱,有所惊恐,则神志失守而成痫矣。如书传所谓请僧寄名,僧为摩顶诵咒,而儿被吓而成痫,后见穿皂衣人即发是也。亦有惊久成痫者,初起即可治,定志丸主之。父母怠忽,久而不治,遂成终身之患。

心火者,君火也。君务德而不为毒,为痒痛疱疡者,乃命门相火之所为也。小儿诸疱,皆胎毒也。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实则泻黄散、三黄丸主之,虚则益黄散、异功散、小建中汤、调元汤、肥儿丸补之。

诸困睡不嗜食吐泻,皆脾脏本病也。昏睡身热,宜胃苓丸、琥珀抱龙丸主之。吐泻有冷有热,冷者不渴,理中丸主之;执者渴饮冷水,五苓散调天水散主之。

脾所生病,经云:诸湿肿湿,皆属脾土。

兼见肝证,初伤风吐泻、恶风发热,烦急烦闷,此宜发散,惺惺散主之。如先吐泻,后变慢惊风者,不治。

兼见心证,发热昏睡,梦中惊悸,宜东垣安神丸主之;渴欲饮水,辰砂五苓散主之。

兼见肺证,发热昏睡,气促而喘者,宜葶苈丸主之。

兼见肾证,羸瘦痿弱,嗜卧不能起者,宜脾肾兼补。补肾宜地黄丸,补脾宜养脾丸。如泻久便脓血者,死。盖肾者元气之主,肾虚则禀赋不足之证;脾者气谷之主,脾虚则为津液不足之证,故小儿五脏之病,脾肾为多,肝心次之,肺又次之。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好饮水,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实则泻白丸、葶苈丸泻之,虚则阿胶散、生脉散合甘桔汤补之。

诸气喘促,上气咳嗽面肿,皆肺脏之本病也,加味泻白散主之。桔梗、防风各二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一钱二分。

肺所生病,经云:诸气上逆喘逆,皆属于肺。

兼见肝证,由中风得之,鼻流清涕,恶风喘嗽,宜发散,加减参苏饮主之。如久咳嗽,变风疾,不治,如钱氏所谓三泻肝而肝病不退,三补肺而肺证尤虚是也。

兼见心证,发热饮水,喘嗽闷乱,此心火胜也。宜凉膈散加知母石膏主之。久嗽不止,黄连阿胶丸。

兼见脾证,咳则吐,此伤乳食而喘嗽不宁,宜葶苈丸、小陷胸汤加大黄主之。

兼见肾证,肾者水脏也,受五脏六腑之津液而藏之。入心为汗,入肝为泪,入肺为涕,入脾为涎,入肾为精。凡咳嗽之多吐痰者,乃肾之精液不归元也,宜补肾地黄丸主之,加巴戟、杜仲盐水炒,肉苁蓉酒洗去甲,小茴香炒,破故纸炒,研末蜜丸,煎麦门冬汤下。

肾主虚无实,地黄丸主之。憔痘疹肾实则黑陷,此非钱氏之语,乃记者之误焉而不详者也,以启后人之疑。有泻肾之方,如百祥丸之类;有补脾泻肾之论,令儿夭札。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盖人之一身,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髓。五脏之有肾,犹四时之有冬也。疮疹之毒,乃自骨髓出现于筋肉血脉皮肤之外,如品物之翕聚于冬者,发散而为春之生、夏之长、秋之藏也。变黑归肾,则不能发散于外而反陷于内,此肾中真气之虚,邪气之实,所以立百祥丸、牛李膏,以泻肾中之邪气,非泻肾之真气也。况肾中之水,润泽光壮、由津液之充满也。疮疹黑陷者,正肾主虚,水不胜火,津液干枯,故变为黑,倒陷入里,所谓泻之者,泻水救火之良法也。

诸虚不足,胎禀怯弱者,皆肾之本脏病也。五脏病后成肾虚者,各用地黄丸,加减随证。惟疮疹归肾,有补有泻。

肾所生病,钱氏曰:肾主虚,即胎禀不足之病也。

兼见肝症,惊风及手足瘫者,宜地黄丸加牛膝、当归、续断各二两,肉桂一两为末,蜜丸用。

兼见心证,惊风及失音不语者,宜地黄丸加石菖蒲、柏子仁、远志各二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脾证,吐泻及变痢疾者,宜地黄丸加黄连、黄柏各酒炒二两,干姜、炒车前子、肉豆蔻面煨各一两为末,蜜丸服。

兼见肺证,咳嗽痰中有血,宜地黄丸加天门冬、麦门冬、焙知母、黄柏蜜水炒、阿胶炒各二两,蜜丸服。

按五脏虚实补泻之法,引经解之。经云:邪气盛则实,真气夺则虚。所谓实则泻之者,泻其邪气也;虚则补之者,补其真气也。如真气实则为无病儿矣,岂有泻之者乎。云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者,此却是本脏之气也。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之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肠胃脆薄,谷气未充,此脾所以不足也。

小儿五色修明,声音清响,此心肺之气足也。乳食能进,大小便调,此胃肠之气足也。手足和缓,筋骨刚健,此皆肾肝之气足也。是谓无病易养,不宜妄投药饵,诛罚无过也。

如面色白,声音微小,此心肺不足也。乳食减少,吐痢频并,此肠胃不足也。解颅项软,手足痿弱,此肝肾不足也。是儿多病难养。此以形体之虚实,辨五脏之强弱也。有病者,各宜随五脏之虚实按方治之。”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根本方法。辨证是如何去认识疾病,论治是怎样确定治疗。要正确地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还需要一系列的基础知识,其中有理论、有法则,并联系到方剂和药物,这四方面,缺一不可。

辨证的方法,除了脏腑辨证之外,还有八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总纲和基础,它概括了病变的性质及机体与病邪斗争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